但罗斯福刻意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地位的做法,使人怀疑。
那不光是为了战争。
他一再强调中国作为弱势民族的代表性,在每一个公开场合把中国外交人员排在最前列,作出种种援助中国的许诺,并在国会面前奋力争取……
富兰克林似乎在为战后世界作打算。
可这不太早了一点么?总统阁下想把战后的大英帝国放在什么位置?
天哪,那种对中国热心呵护、勉力提携的态度,简直就象在扶植一位来自村庄的副总统!就象他一定要遴选从穷乡僻壤选区出来的华莱士作他的竞选伙伴一样。
罗斯福一定认为,战后就是美国领导世界了。然后他要找一个驯顺、忠实、依赖美国、重量级也还过得去的帮手。
这瞒不过我的眼睛。
在我这个年纪,对一切已经洞若观火。丘吉尔有点悲哀地想:美国,他不想和我们平起平坐。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几乎连上帝都想取得美国的国籍。
有什么办法?该死的战争中,我们也离不开美国的援助。
首相本人对阿卡迪亚会议上罗斯福一定要安排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在《联合国家宣言》上领衔签字,十分不以为然。在写给韦维尔的信中说:
"我该让你明白美国的观点:在许多美国人心目中,中国竟和大英帝国一样重要……如果我把这些天在美国学到的东西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CHINA'!"
雪茄烧到手了。首相狠狠把它熄灭。
(17)
华盛顿。宪法大道。
陆军参谋部临时办公所在地的原军需大楼里,以往那种忙乱不见了,代之以一种紧张有序的工作气氛。
乔治·马歇尔上将刚刚完成他的精兵简政改革。原来臃肿的380个大小指挥机关,被清理掉四分之三。他委托铁面无情的麦克纳尼将军,领导一个委员会来执行这项彻底改组。高效率的工作使他沉郁的心情感到几许振作。
办公台上叠放着厚厚一罗军事计划。已实施的、未实施的;已决策的、待讨论的……分别用蓝、绿、黄、棕、灰等各种颜色标示着区别。
"磁铁"、"围歼"、"波莱罗"、"铁锤"……是它们的名称,代表着一个个在欧洲和北非采取行动的方案。马歇尔望着它们出神。
是啊,欧洲。都是关于欧洲的。
去年圣诞节期间在华盛顿召开的"阿卡迪亚"会议上,总统、首相和美英两国高级参谋人员一致确定"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明确了希特勒德国是头号敌人,这与他的战略思考一致。为这一战略的确立,他可说功不可没。
但是见鬼!三个月来的形势发展,德国除了潜艇战对盟军有一点威胁,还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战略突破。欧洲局势没有想象中那么令人担忧。
可是亚洲却四面起火,处处被动。
太平洋舰队被打成了残废。关岛、威克岛、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陆续被占领。麦克阿瑟在科雷吉多小岛地堡里,叫喊着与阵地共存亡。但是巴丹半岛上一万多美国士兵、七八万菲律宾士兵已濒临弹尽粮绝之境。
日本人四处扬言,要把麦克阿瑟作为战利品锁进囚笼,送到东京展览,然后斩首示众,以炫耀他们的赫赫武功。
这样一位显赫的高级将领被杀,或者被俘,都是美国尊严所承受不了的。
必须行动。不管有多少个人恩怨,马歇尔及时建议总统和战争部长史汀生,迅速将麦克阿瑟调往澳大利亚。
昨天的消息是,他们的小队人马已经乘坐鱼雷快艇逃出日本封锁线,抵达棉兰佬岛的卡加延。那里目前还保留了美国控制的飞机场……
高傲的麦克阿瑟将军,在日本人面前所体验到的狼狈和屈辱,正是整个美国此刻在太平洋真实状态的写照。
(18)
另一件烦心事,就是随着荷兰王国在爪哇的抵抗被粉碎,刚组建不久的"ABDA" (美英荷澳)四国联合司令部被迫解体。西南太平洋陷于瘫痪。
头痛的还有缅甸。日军仅两个师的兵力,就把大不列颠数万守备部队冲了个七零八落。仰光已经丢了。
那是中国对外的最后通道。失去缅甸,就窒息了中国的输血管。那么刚成立的中国战区、和那位蒋介石大元帅,还能不能坚持对日作战?
如果中国不能打下去,此后来自太平洋上的压力,甚至将大于欧洲的压力。
毕竟还有两个强国--英国和苏联抗衡着德国人。莫斯科严寒中红军发起的反击,使希特勒不可战胜的神话第一次破灭。英吉利海峡天堑和皇家空军的出色表现,也在打消了希特勒跨海征服大不列颠群岛的念头。
欧洲形势最令人担心的时刻已经过去。但三个月以来几乎所有抵御日本侵略的努力,无不归于失败。
日本人在空前地扩张。可是看看吧,参谋长桌上这些印制精美、考虑周详的作战计划,除了那个过时的"彩虹2号",却没有一份是关于亚洲的!
马歇尔苦笑着摇摇头。先欧后亚……
马歇尔上将
(19)
难怪这几天参谋长联席会议上,那位被称为"用火焰喷射器刮胡子的倔老头"--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上将,反复咆哮:必须在太平洋采取行动!甚至要求动用派往欧洲的部队。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