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将军喉咙有几分喑哑,但目光掠过信号山头,望向远方:
"今后岁月里,卡尔迅的名字,该成为中国军人之间停止内战的信号。"
(400)
太平洋战争进程,对1944年的世界产生深刻影响。
亚洲枪炮平息,欧洲仍是烽火连天。
一度甚嚣尘上的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如今只剩下一个环节在运转。
由于不再需要登陆日本,太平洋上盟军数以千计的登陆舰船,纷纷向大西洋集中。由此产生的下一个议题是不言而喻的:
--轮到德国了。
而此刻,"黑豹"的利爪却正和"白熊"的巨掌扭作一团,腾不出兵力来防备西线。从"狼穴"大本营到克里姆林宫,每个人都明确意识到,随着远东战事结束,欧陆战场的开辟只是时间问题。
西线,变成套在元首颈上随时可能突然勒紧的绳索。
(401)
东普鲁士。拉斯腾堡附近森林,"狼穴"大本营。
防御是没有出路的,只有进攻才能扭转战局-这是元首的一贯信念。
为此他援引1918年的德军战例,决定:集中兵力,在英美西线登陆之前,再对东线发动一次决定性打击。力图让俄国在一年之内丧失进攻能力--最好能像1918年那样退出战争。
三月份元首就开始构思"豹的扑击"。
危机时刻,希特勒体现了他过去所缺少的某种政治智慧--像东条英机那样,组织"大东亚共荣圈"。现在他接受了李宾特洛甫的建议,给予乌克兰和波罗地海三国"独立和民族自决权力"。
三个轴心国已丧失两个。他必须开动脑筋,扶持新的亲德政权。
如此,才有望得到十分紧缺的人力,或许能建立他所希望的东方缓冲地带;乃至给凶恶对手埋下地雷。
如此,才能腾出兵力去保障大西洋壁垒,才能为帝国赢得时间;图纸上的先进武器才能成为现实,包括"笨熊"--那种据说可以把10公里外的人从马上掀翻在地的不可思议的炸弹。
依靠豹防线赢得的喘息,和苏联没能按计划发动的攻势,德国恢复了一些元气。1944年,德国军火工业生产达到历史性的峰值。※ 某种意义上,这种恢复以轴心国另一盟友--日本的提前垮台为代价。
全面动员后的国民,为后备兵员尽到了最大努力。新组建的25个师,有18个可以马上投入使用。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给他们配备了装甲或突击炮营。
另外还可以挖出两个精锐装甲师。那是用全新的改进型"黑豹"-A/G型装备的,而且及时地配备了从前线归来的、有经验的指挥人员。
尽管古德里安不停嘟囔"这是最强、也是最后的预备力量,要放在关键时候"等等,可确信直觉的元首,还是不顾阻挠,打定主意,挖走了这些预备队。
从各渠道得到的情报里,元首选择了突破点:一个出击隐蔽、暂时让斯拉夫人难以顾及的突破点。
新的攻势方案,在大本营会议上遭到意料之中的反对。
顽固的作战部长约德尔不必说,几位过时的、但也是著名的将领--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以及西线元老龙德施泰特元帅,都抨击这种在他们看来只会让德国流尽鲜血的计划。甚至那位"马屁精"凯特尔元帅也不说好话。
但年轻的莫德尔将军、以及从西线调来负责指挥这次攻势的隆美尔元帅,坚定站在元首一边。他们相信,"豹的扑击"会把北极熊的喉咙咬破。
会议以不愉快气氛结束。
元首单独留下古德里安上将,提醒这位装甲兵总监的心脏不好--以此为由,让他去"休息"三个月。
进攻日期定为6月22日,一个纪念性的日子。战役代号"鲁登道夫"--使人想起那位曾与元首有过一段啤酒馆交情的、第一次大战末期的德军总监。
这蕴含了鲁登道夫1918年的愿望:以对俄国军团的一次决定性打击,迫使其放弃战争努力;从另一种意义上阻止美军大举进入欧陆。
历史往往惊人相似。时隔26年,德国再次面临同样境地。
(402)
斯大林元帅刚刚听取完关于"巴格拉季昂"战役准备情况的报告。
1944年夏天的战场态势,已无需担心失败。让他分神的是东方--他有点后悔那边战事结束得太早,使他不能从容地处理许多遗留问题。
此刻他无暇去想,一切就绪的部署中,是否蕴涵着某种危机?但不久前发生一个不算大、但足以痛心的损失:
"红色乐队"-这个分布广泛、活动在敌人心脏的出色情报网,在巴黎、布鲁塞尔、马赛和柏林,被接连破获。
这支"乐队"曾奏响过情报领域里的好几首惊人的世界名曲:拿到虎式坦克和FW190战斗机的绝密图纸这些,都只是小意思,而那许多战略情报--德军动向,才是要害中的要害。
想想吧,红色乐队一名成员,竟是希特勒本人的速记员之一。这样的小组,相当于多少个师?用简单方法换算不出来。
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地海三国,在希特勒和希姆莱卵翼下新诞生的自治政权,在政治上对苏联体制的冲击,远远超过他们拥有的军事力量。
这是希特勒匪徒毒辣的一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