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元帅第一个反应是督促安全人民委员贝利亚,加快将车臣人、伏尔加日耳曼人等民族,整体流放到中亚的速度。第二个反应是命令敌后游击队加大袭击力度,对任何与德国人合作的通敌分子,都毫不留情地予以清除!
现在他非常理解当年丘吉尔派出特工暗杀海德里希时的心情了,微笑的德国人比残暴的德国人更加危险。
宁可让被占领地区人民更多地死于德军报复,也不能让他们和睦相处。权力有时还真的来自于暴力。
相比之下,军事上反而担心不大。克里米亚战役虽然进展速度不快,但这更多是因为后勤跟不上,而不是两年前那种战斗力上的差距。
至于生产,卡冈诺维奇已安排一批坦克工厂,转产更紧缺的汽车。飞机奇缺的铝材,也找到相应的木质替代品。
英美把数万辆卡车囤积在埃及,借口克里米亚未能如期解放、苏伊士运河航道堵塞等,迟迟不向苏联启运。某种意义上,似乎是一种居心不良。
从宣传角度,必须告诉同志们,打消对于西方援助的幻想。有物资来,照单接收;没有,就不指望。《国际歌》唱得好:"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
而在西方物资没有大量到来之前,重要的是积蓄力量。
至于"豹防线",无论中段、南段和北段,德国人应该不会忘记库尔斯克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而1944年红军的任务,应该是恢复自己的国境线。
到英美西线登陆时,数百万红军应该像雷宾斯克水库中蓄满的洪水,汹涌席卷东欧大地,目标直指柏林。
(403)
迎来和平、战后百废待兴的东方,仍然危机四伏。
中国国共两党摩擦正在加剧。但内战的阴影还只是潜在的--因为人民反内战情绪高涨。
6月下旬召开的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联合政府"的政治纲领。毛泽东在"七大"政治报告中说:"在中国,已经没有一个人还敢说训政或一党专政有什么好处。※"他要求,立即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国、共、民盟、无党派爱国人士组成的联合政府。
※引自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
那些对力量平衡高度敏感、又最现实的双方政治家们,不约而同走向了谈判桌。他们都明白,在当前形势下,至少这是个必要的过程。
7月初,开始了北平谈判--因为重庆此时天气太热。双方第一首脑没有到场,谈判以陈诚、张治中和周恩来、王若飞为双方代表。
谈判中最重要两点--"联合政府"和"军队国家化",都陷入僵局。前者需要充分酝酿,后者,双方都不肯让步。
与此同时,国共双方在占领地盘和接收战败国武备、物资、技术和人才方面,也展开了新一轮的明争暗斗。
鉴于抗日战争结束,为了体现实力、遏制内战,同时也为呼吁民主、促进联合,1944年7月1日,"华北抗日联军"正式更名为"华北民主联军"。
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姿态。
(404)
北平。南池子,翠明庄。
现在这里是一处重要的谈判场所。
为打破僵局,中共提出一个颇有新意的建议:双方暂时把部队统一交给盟军,代管或监管。整编集训,脱离政治。为期5年,待联合政府成立、运转正常后,再交还新政府。
中共还指出--例如现在,他们就是在史迪威将军领导下作战的,效果良好。
国府当然不同意。以"事关国家主权"为由加以否定。
但民间第三势力--民主党派们,却认为这不失为一个明智选择,纷纷撰文、演说,并广泛加以鼓吹,竟使这一观点有了民间共识。
翠明庄会场上,交涉一轮紧似一轮。在确定双方军队的数量比例、编制方面,出现了最为戏剧性的场面:
敲定华北联军的数量和番号时,政府方面一再压低华北方面的数字和比例,要求北方把28个"纵队"压缩为20个师。双方为此争执不休。
可是不久,由于确定了赴欧远征军出兵原则是"按照双方兵员和编制比例派出",国府方面又一再要求,扩大华北联军的数字和番号,并说北方实际数字与上报统计数字不符,隐瞒数量等等。
这些,带动民间舆论的又一轮鼓噪。
于是魏德迈将军主持了一次普查,大致结果是:南京国民政府军约450万人,华北民主联军约150万人(均包括后勤行政人员)。
在此基础上,确定了75:25的编制比例和出兵比例。
(405)
日本。仙台。
盟军协调会议在这个受损相对较轻的小城召开。关于战后驻军、占领日本的问题,盟军司令部这次出台了方案。
最近,活跃的美国参议员惠里、鲁塞尔等人多次在国会发表演说,强调:"每个议员都明确感受到,我国人民在迫切地召唤他们的子弟……士兵的父母们坚定地要求他们的儿子回家"。
这反映出,美国国会反对扩大在日本的占领规模。※
※这些演说史实上发生在1945年秋。
因而,美军无意在这个遍布废墟的遥远东方国家大量驻军。只打算作象征性的占领--区域为东京、神户等几个中心城市和横须贺等主要军港。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