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7)
爱琴海。米洛斯岛附近海域。
来自中国的"西洋舰队"和"北洋舰队",正在进行一场联合作战。
严格说,那不是一场海战。岛上的德国对手没有军舰。
舰队主炮在执行对陆攻击。而副炮和高射炮则在警戒着偶尔出现的德军空袭。当天有3架被确认的战果,这使桂永清司令觉得颇有收获。
岛屿上德军火力点纷纷被压制,中国水兵的炮术训练渐渐合格了。
国共两支舰队的舰艇都脱胎于日本舰队,型号相近,又常在盟军统一指挥下共同行动、共同补给,共同训练、演习、作战,又共同锚泊、登岸、作息,作战目标也一致,因此交流频繁。
他们常常彼此观摩,一起参加对陆支援炮击战斗。遇到敌机空袭受损时,彼此还主动参加海上救援。双方舰上的日本留用人员更是来往密切。
水手们多数都有了三次从中国沿岸远航地中海的历练。这是60万远征军陆续赴欧对这些船只的必然要求。而在长途航运过程中,水手们逐渐完成了从陆军到海军的转变。
现在各舰一般性岗位上,已无需日本水手顶班上岗了。多数炮位上的传递口令也变成清一色的中文。
不习惯睡那种日本船上的绳网式吊床的中国水兵,做到了习以为常。
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西洋舰队"司令桂永清中将,对于长他两岁的原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北洋舰队"司令叶剑英将军执师生礼,相处融洽。
桂永清曾任国民政府驻德国武官,有德语基础。某日,他把戈培尔长篇评论的电讯稿中文译稿拿给叶剑英看。
叶剑英惊奇地扬起眉毛:
"这戈培尔使用离间计的水平不错嘛!虽然他没读过《孙子兵法》。你看他引经据典,词句铿锵!打击拉拢,区别对待;一个白金汉宫被炸,就能顺嘴作出一篇国际战略大文章!可不是一般的能说会道……只可惜我不懂德文,费了他一番'对牛弹琴'的好功夫!永清啊,看来他只能找到你一个人的听众了。哈哈,'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啊!"
"叶主任呐,诬陷我是戈培尔的'知音'啊?"桂永清抗议。"我这德文,学得冤枉了。白浪费时间。"
"不会啊永清。至少审讯战犯时用得上!推荐你当大法官……哈哈。"
叶剑英 桂永清
(448)
国际间有这样一则笑话:
一个日本旅客经过德俄二国,在德国车站他问站员:"火车何时到达?"
站员答:"8点55分03秒。"
客人奇怪:"火车到站以秒计算?"
站员:"战争时期,分秒在所必争!"
之后进入俄境。日本人问:"火车何时到站?"
站员答:"谁知道,今天或者明天。"
客问:"行车没有固定的时间吗?"
站员:"战争时期,固定时间?那还不被敌人利用!"
虽出于戏谑,但概括了两国习性。
苏联国防工业人民委员卡冈诺维奇提出的一份报告表明,目前苏联橡胶的缺口已经严重到连替代品都感到紧张的关头了。在坦克履带上挂胶这种"毫无疑问的奢侈"已被取消。汽车轮胎大量用实心软木替代--省出橡胶去支援必不可少的飞机机轮。
斯大林责备报告不够及时。卡冈诺维奇辩解:这是由于各个生产厂,情况汇总混乱无序。
斯大林简单答道:"这都在你职权范围内,卡冈诺维奇同志。不要再推诿了。"
同时,他以严辞致电英美首脑:
"过去一年里,西方向苏联提供的汽车轮胎比双方协议和承诺中短缺了120万套。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由此造成苏联人民和军队的更大流血付出,和反攻战役的滞后。
"如不能在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补齐协议中的缺口,那么就不能指望西线作战得到东线的任何有力配合。英美国家,自己用他们青年的鲜血去换取那些轮胎的代价好了。"
丘吉尔的答复一如既往,老调重弹:
他强调苏联克里米亚未能收复,而无法利用黑海港口;强调苏伊士运河疏竣缓慢、仅容船只单向通过;强调北冰洋航线仍处于德国海军威胁之下……
首相并且好像趴在耳边说悄悄话那样,告诉大元帅,"不久后将采取一个秘密行动":用特种穿甲弹轰炸挪威峡湾里深藏不出的德国战列舰"提而比茨号",打掉这个"孤独的北方女王",扫清障碍,从而增加北冰洋航线运输量。
最后丘吉尔答应,查处运输大臣及其下属"在配货计划和调整沉没物资方面的粗疏和不力。"
罗斯福则对自己前段忙于大选、未能及时过问,表示歉意。并暗示他将改组内阁,"相信未来的租借法案执行机构和领导者,会更具有前瞻性和应变能力"。
作为应急,他将立即安排几条万吨货船从西海岸启航,经远东航线给苏联送去10万套轮胎和6000吨橡胶。
"请放心,您得到的数量一定超过敌人拥有的数量……"总统回电。
斯大林放下电报:"敌人的数量?他们从哪儿去统计敌人的轮胎数量?"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