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另一种历史_铁血熊猫【完结】(194)

  这个距离,相对莫斯科来讲,对于远东的将领们已经是近了一大节了。

  (523)

  叶卡捷琳堡会议上,莫洛托夫委员首先介绍欧洲形势:

  战后,各国普遍正在进行着恢复性的努力,医治战争创伤。

  欧洲的边境是这样划定的:

  --苏联与波兰的边境,按照德黑兰协议,划分在寇松线。东普鲁士大部纳入苏联领土。

  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为两国,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两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放弃布拉格的交换是:对战败德国的首都柏林,苏联派出一个集团军,对柏林东区的一部分,进行象征性占领。东柏林于是成为莫斯科的一块"飞地"。

  此外,主要由中国人担负作战和解放的匈牙利,却莫名其妙地被得到英国人支持的、有战犯和法西斯分子嫌疑的前铁腕人物、77岁的霍尔蒂·米科洛什海军上将窃取了政权,并成立了临时政府。这无疑是英国人捣的鬼。当然这位霍尔蒂早年也曾计划过投靠苏联。

  关于霍尔蒂,有一则广泛流传的对话。这个人当年追随希特勒,对美国宣战。新到任的美国公使对此很不理解,于是问道:

  "匈牙利是一个共和国吗?"

  "不,它是王国。"

  "那么你们有国王吗?"

  "没有,我们有海军上将。"

  "那么,你们有舰队吗?"

  "不,我们没有海洋。"

  "你们选择了战争。是因为你们有什么要求吗?……应该,是对美国了?"

  "不,不是。"

  "是对俄国吗?"

  "不,也不是。"

  "可你们究竟对谁有要求呢?"

  "对--罗马尼亚。"

  "那么你们也要对罗马尼亚宣战了?"

  "不,先生,我们是盟国。"

  "上帝啊!为了对罗马尼亚的领土要求,你们竟对美国宣战么?"

  "是的先生。这就是常人所不理解的、极其复杂微妙的国际政治啊……这是一种古老的智慧。"

  (524)

  从莫洛托夫的介绍中,人们得出基本印象:1946年的欧洲,弥漫着一片"铸剑为犁"的气氛。人类渴望和平。对抗和角力只是一股暗流。

  由于战争的结束带有嘎然而止的特点,盟军后期的任务只是受降,也就无从再释放他们的冲击潜力。

  西方对他们的势力范围没有不满;正忙于磋商他们自己之间的利益分配。这些收获果实的家伙们,迅速地丧失了战斗意志。他们的家庭、民众和政府,都不再支持新的战争行为。

  不满的是苏联。代价和收获不成比例。

  可是眼下提出重新划分欧洲版图,苏联找不出理由,也还没有靠实力支撑的底气。恰在此时,东方--蒙古和中苏边境,出现了危机。

  危机往往也是契机。苏联那些还没有着手大量复员的、千锤百炼的军队,找到了释放胸中一口恶气的出口。

  斯大林在最高统帅部扩大会议上作出了基本判断:

  --西部边境,短时间内不会有危险。苏联对欧洲采取攻势虽然力不从心,采取守势却是绰绰有余。

  问题是西伯利亚、中亚和远东。

  收回了蒙古,顺手在助攻方向上还袭夺了新疆之后,按说可以罢手,带着优势心理与对手坐在谈判桌前。

  毕竟连年用兵,久战疲惫,任何国家都需要喘息的时间。

  但偏偏碰上蒋介石这么一块牛皮糖。

  他在使用他的所谓"政治智慧"-在我们看来纯粹是一种东方式的阴谋诡计。不过确实是历史少见的谋略或者伎俩:所谓"不战、不和,不进、不退,不降、不死,不打、不停。"--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一种"无赖战法"。

  可是必须承认,这是一种有效的战法。是一个有回旋余地的弱国,对付一个进攻型强国的合理招术。日本,就是这样被他们拖死的。对这类招术,我们目前还未能破解,必须对此加以重视。

  观其一生,这个蒋,玩弄这类把戏可谓炉火纯青!这种奇特的思维方式往往东方人才具有。毛不是也写过《论持久战》吗?"持久战"用于日本这样小而强横的国家,可以说是正确的战略选择。

  而苏联不是日本。如果是一对一的持久战,即使一百年,胜利也无疑属于苏联。

  但是,不要忘了我们身处的世界。

  这是一个潜藏着敌意的世界,也是一个除了远东,苏联还有大量其他义务和利益的世界。因此我们要面对的决不仅仅是一个中国。

  由此得出结论,那就是:我们没有时间和兴趣去和中国打什么持久战。

  必须速战速决。趁西方帝国主义势力还没有清醒过来、作出反应之前,同时赶在中国远征军大量回国参战之前,胜利地结束对华战争。迫使对手谈判、签字!

  "这次统帅部会议,就是要拿出达成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斯大林同志结束了他的战略指导。

  (525)

  美国。加利福尼亚,卡梅尔。

  病中的史迪威一早就坐在门廊下的楼梯口,等待他的客人--乔治·巴顿上将和马克斯韦尔·泰勒少将的来访。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