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3)
纽约。第五大道。
毗邻十字路口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小门脸,由于挂上了"史迪威基金会,在此招募飞行人员"的招牌,最近热闹起来。
退役的约翰中校主持这里的招募。
复员回来的小伙子们,很少找得到航空公司的理想位置,又不愿意屈就薪水较低、或别的不那么激动人心的岗位,一时间这里人满为患。
第一期名额很快用完了,约翰忙着对后来者说抱歉。
一个来自缅因州的前战斗机中尉忿忿不平:"那么,我去昆区(皇后区)的苏联招募站报名好了!他们也招收志愿飞行员!凭我的技术他们一定满意的!"
他转身走到门口,另一个已于上午荣幸登记了的、来自威斯康星州的少尉伸腿拌了他一下。
"你干嘛?乡巴佬!"缅因小伙急了。
"我要告诉你,别当我们的敌人。"威斯康星小伙也不示弱。
俩人不由分说便挥拳相向,脸上和身上瞬间血迹斑驳。
约翰咆哮着,缓缓走过去,用苏格兰人厚实的身躯挡在两人中间。
"你,还有你!"他指指双方的鼻子:"你们俩,有本事天上见!"
(594)
1946年夏天,对那场战争的努力在各个角落进行着。
英国。泰晤士河口,绍森德港。
继"潮州号"之后,中国民生公司的远航班轮"温州号"也靠泊了码头。又一支劳务工人队列走下舷梯。
岸边,围观的华侨中有一位温州籍人士,家乡来的轮船引起他的关注。看到长长的队列里竟有不少女子,他感到惊奇。对其中一个问道:"你们从温州来吗?来此地做什么?"
那是个单纯活泼的乡村女性,脸上还洋溢着新鲜好奇的光彩。
"吾伲(我们)青田人喏!温州上船的!老板同吾伲讲,来清理废墟的。"
"清理废墟?你们?"一丝悲哀涌上华侨心头。
"喔呀,先生!哪样是废墟呢?"听到乡音,几个叽叽喳喳的女孩子围上来,七嘴八舌问道。
"废墟?……喏,个堵就是。"华侨指指远近遍布的瓦砾。战争虽然结束一年了,但它留下的痕迹比比皆是。
"天哪,废墟,废墟哪能是……砖头哦?"女子们惊奇,但并不沮丧。
探问一通家乡、故国、生计、旅程……分手时,华侨问起,她们的名字?
"名字么?名字哦……罗·罗啊。侬喊吾伲'罗罗'好了哦!"
女子们似乎不想告诉他,回答仍是叽叽喳喳,欢声笑语。多嘴的女子还指指男工人群:"伊拉(他们)么,喊伊拉作'蚊子'也可以的,嘻嘻。"
"罗罗?蚊子?什么意思?"
温州华侨大惑不解。
过了很久,在他顽强的好奇心追踪下,才弄清谜底:
原来"蚊子"就是战争期间,英国广泛使用的那种大名鼎鼎的"蚊式"木质轻型轰炸机。曾取得优异战绩,它们保有量在3000架以上,战后面临大批退役。
精明、节俭又缺乏资金的英国人,不想让它们在垃圾堆里烂掉。想到它们的战争用途,于是派商团来到战火仍未熄灭的东方,分别寻找苏联和中国的买主。
两家都没有足够外汇。而且苏联还缺乏兴趣,他们有的是伊尔-2。
有兴趣的中国,却缺少英国需要交换的资金或实物。
最后聪明的谈判者们找到了成交办法--中国过剩的人口,包括女性劳动人口,可以参与英国战后恢复工作,正好弥补不列颠岛上的劳动力短缺。
南京政府用数万名劳动力三年的劳务,交换了上千架"蚊子"。至于"罗罗",业内人士知道,它就是"罗尔斯-罗伊斯"品牌的代指,意味着一批用劳务交换的备用航空发动机。
这位华侨始终没有搞清它们的实际数量,只是恍然大悟地明白了--国家间还可以这么做生意。
半年后,大伦敦郊区出现几座简易的"温州村"。聪慧、勤俭、韧性、能算、互助的温州人群体,是天生的劳务和贸易好手;靠着自身努力,打拼了起码的生存条件。这里成为后来"温州人遍布四海"这一神话的最初发端。
后来那位华侨也忍不住,娶了一位"清理废墟"起家的勤勉女子。婚礼时他们相视而笑,用家乡话相约道:"原来是罗罗和蚊子哦……让吾伲--白头偕老吧!"
这是这场战争影响中国人命运和生活轨迹的一个注脚。
(595)
伊尔库茨克。苏军中亚-后贝加尔战区指挥部。
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朱可夫元帅、内务人民委员贝利亚元帅等一行在这里,会见战区负责人华西列夫斯基元帅。
老战友们互致问候。并带来、同时又转回对斯大林同志的问候--因为他身体偶感不适,正在莫斯科郊区短期疗养。
随后讨论战场形势。
因为季节进入盛夏,距离斯大林同志的要求--100天结束战斗为期不远,朱可夫关切地询问前线:还有什么要求?
华西列夫斯基沉吟片刻,据实提出:增加兵力和补给。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