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
交响诗中的一个隐秘插曲是,只有林彪和极少数人明白,自己这里,还有一出令人手心发汗的"空城计"。
所谓"铁岭平原上预设的四道密集地雷阵"完全是一个纸上作业。
"陈士榘工兵纵队"主力,都在赤峰方向设防,这边只有一个工兵营。他们的工作除了制作这份图纸,就是在地面设置各种伪装物:
涂抹了黑漆的、用扁担、树干和锅盖制造的反坦克炮;
土工作业、空中看不出深浅的反坦克壕沟和陷阱;
隐藏在树林里、用木板和帆布搭建的突击炮或者歼击车;
以及稀稀拉拉、只埋了少量真正地雷的前沿封锁线……
这个险,冒得林彪自己心里也没底。万一被戳穿,他只好等待沈阳成为"围城"的命运。没办法,兵力实在不够。
徐海东,曾经是林彪115师344旅的第一任旅长。去长春治病前,毛泽东就给过他一封亲笔信,诚挚希望他,为中国人民"再立大功"。
开原战役的结局:次日,列柳申科上将就匆匆结束沈阳攻势,并抛弃无险可守的四平,向公主岭设防地域撤退。
苏联在中国,居然会失去装甲优势,他感到不可思议。
林彪派出装备了红外探照车和夜视仪的快速"麒麟"和"啸天犬"装甲旅,尾随追击,不断利用夜战扩大战果。累计又击毁百余辆坦克。
钟伟
收复公主岭后,林彪果断叫停。
醉心追击的钟伟旅长,赶回兵团司令部,和众多将领一起发出质疑和不解:
"林总啊!巴顿将军可是一直主张'不停顿攻击'的哟!"
"还有哪,人家装甲战高手隆美尔说,追击不可中断啊!"
林彪只是摆手,不肯多做解释。问得烦了,"啪",一本手抄书拍在桌面。
人们看过去:瘦长的毛笔字在封面上工整写着,《坦克,不能总是前进》。
(644)
五泉山中。洞穴工事,909掩蔽部。
洞口新挂上一块大匾,是蒋委员长方正、遒劲又古板的手书大字:
"西域美庐"。
在这所意义完全不同于庐山的"西域美庐",宋美龄终于召见到了陈庚。
打量一阵:不算魁梧的身躯,圆脸盘上戴着一幅圆圆的眼镜,仿佛是个书生的外表……纱布缠着僵硬的脖子,左胳膊吊在胸前,腿也有些一瘸一拐。
衣装不整,军帽却十分端正,身上还散发着硝烟气。
"陈庚将军。听说是你,20年前把委员长背下火线?有这回事?"
她没听丈夫说起过,倒是这次战火倥偬间,灌了满耳传言。
"嗯,东征那次。不过只是劝说校长离开危险,在他走不动时搀了几把而已。我要背,他不让。"
美龄点头。此人还够诚实,不夸张。
"陈庚啊,你们保护我,牺牲了不少人噢。那位旅长,哦,他姓…什么来着?比较少见的……"
"皮定均。那是我们毛主席的爱将,很年轻……"
"是啊,遗憾。战争如此残酷,"宋美龄打算展开话头。
"所以,委员长夫人,我们不能在内战中,再去付生命的代价了。"
陈庚
这句话倒是被陈庚抢先说了。宋美龄谈兴锐减,只好应酬几句:"那么陈庚,委员长会奖赏你的。"
"已经奖赏过了。他送了我们几千发钨芯炮弹。这是对整个华北联军的谢意,我陈庚个人是无力保卫夫人您的。"
"可是,毕竟你个人也尽了大力。"宋美龄指指陈庚脖子上的弹片伤,殷切关怀道。似乎习惯地指望对方条件反射似的立正回答:"愿为党国尽忠!"
"尊敬的夫人,请转告校长:只要能够海纳百川、包容我党,全意为公、谋福于民,那么陈庚仍然是他的学生。"
宋美龄无语了。
陈庚啊。黄埔三杰之一?厉害呀,成套的统战说辞,竟用到委员长夫人、当代民族英雄的头上来了!
看来他是有备而来……
(645)
没有人敢这样对蒋夫人说话。
每天的收音机广播中,她听到的都是令人陶醉的赞不绝口。她感到,自己的魅力与威望,甚至连委员长的加在一起,也难以征服这些死硬的共产党人。
他们的哲学是他们得以存在、发展的动力,这与委员长雄心勃勃打算削平、或已经削平的其他山头,具有最大的不同。
算了算了。那些主义之争,多么的迂腐和荒唐!跟我有什么关系?
爱什么主义就什么主义去好了。女人不需要什么主义!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可感的日子,需要的是不必太多、但要够用的钱,和一点点、一点点,只比别人略多一毫米的小小虚荣。
女人可以公开宣布:不需要主义!但是世界敢于宣布,不需要女人么?
88天啊,整整三个月,她蹲在天天听见炮声的地洞里,象土拨鼠一样的生活着、忍耐着。
撑持她的,只有那台老式收音机……她从那里倾听丈夫和全国人民的问候和呼声;倾听世界各地、甚至敌国苏联的评价和赞美……倾听姐妹和晚辈们的思念与担心……也倾听基督使者的布道、感受宗教的神圣庄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