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另一种历史_铁血熊猫【完结】(298)

  "依然如故?就是说,依然象大战期间那样,保持着物资供应往来?"《东方真理报》记者敏锐地抓住这个小小漏洞。

  "说话要有证据!"陈诚发火了,"哪里保持了供应?要是真的像你说的保持了供应的话,我们早赢了!美国人家,是搞的等距离外交嘛!"

  合众社记者起身提问:

  "据我所知,最近中国南方和北方几大港口,例如广州、上海、大连、天津……都有数量不小的火车机车、车厢、卡车、吉普车、燃油等等到货!还有密封得很紧的大型货箱--据判断是飞机……这些是否意味着总长所说的证据呢?"

  陈诚

  "这些,又能说明什么?很正常嘛。车子,什么时候不需要?你看到有弹药么?什么也证明不了。再说飞机,用得着装箱子么?你不晓得打开重新装配有多麻烦……亏你还是美国记者哩。"

  陈总长过去接触这种场合较少。军人又比较直率,回答记者提问显得不那么中规中距。

  记者群里响起了笑声和嘘声,但是气氛活跃了。

  (806)

  哈尔滨。果戈里大街。

  列柳申科集群司令部里,前来视察的叶廖缅科大将正在听取战况介绍。

  "最近敌人在采取一种飘忽不定的战法。他们取得了三面包围的有利态势,但他们似乎避免决战。面对我们几次出击,都是很快退走。而一旦我们撤离,他们又追回来。频繁拉锯。"列柳申科上将把一支红铅笔摔向桌面。

  "但他们小部队袭扰很活跃。阿穆尔河以北,敌伞兵破坏了500公里铁路线,袭击了上百个哨所和村镇,劫掠了几十列火车,阿穆尔水路交通被迫中断……乌苏里江以东,也在破坏着通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铁路。我们重兵集团无法狠狠打击他们--就像挥起拳头打跳蚤。"什捷缅科忧虑地补充。"中国是个善于打太极拳的民族。"

  "我看敌人还是胆怯。不敢决战,说明他们没有对付我们的把握。"叶廖缅科坚定地说。"我判断,他们同样在等待补给和装备。这方面不比我们好多少。"

  "别忘了,西面这股敌人刚刚夺取了我们在齐齐哈尔囤积的大量物资。"什捷缅科参谋长提醒。

  "所以我们应该尽快行动,迅猛夺回!"大将斩钉截铁。

  "安德烈·伊万诺维奇,你的意思是……向西发动攻势?"

  "现在敌人唯一的攻势,就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列柳申科低声道。

  "那里地面进攻并不猛烈。我判断那是敌人的伎俩--吸引我们向东方靠拢,远离补给线,同时寻求他们海军配合--我们不能上这个当!"

  "但是大将同志,符拉迪沃斯托克可是远东唯一最有价值的目标!万一失守,谁也负不起这个责任。"

  "我担任过那里的司令,了解情况。符拉迪沃斯托克坚守一年毫无问题。何况这种所谓进攻只能算是骚扰。除了空袭,敌人还构不成真正的破坏。"

  "那么我军下一步方向?"列柳申科不再象几个月前那样雄心勃勃,也不再坚持自己的主张。

  "我认为应当是收缩。"参谋长抢过话头。"沿松花江撤退至哈巴罗夫斯克。形成一个拳头,随时准备粉碎敌人进攻,确保远东地区安全。"

  "确保?你拿什么确保?没有援兵,你的拳头只能日益变得干瘪无力。"叶廖缅科口气尖刻。"你们看到了吗?远东的命脉只维系在这条铁路线上!所谓伟大俄罗斯的伟大远东,只不过绑了这么细细的一根钢丝绳!"

  "这是客观存在,大将同志。"什捷缅科冷冷地说。"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如此,下半个世纪还会这样。你感到动摇了么,安德烈·伊万诺维奇?"

  叶廖缅科酝酿着回击,但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汇。突然接到普里卡耶夫上将发来的紧急电报:

  "敌两栖纵队在阿穆尔下游河口的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大举登陆……"

  (807)

  上海。国际饭店。

  记者招待会上一片嘁嘁喳喳。有备而来的记者们显然对刚才的回答不满意,席间秩序有些混乱。

  陈诚不以为然地左右环顾。周恩来微笑一下,接过话筒:

  "陈总长的意思是,每个国家都需要正常贸易往来。港口堆积货物只说明商人们的勤奋。民间往来正成为战后一股新兴潮流。在欧洲和世界许多港口,每天也同样有美国大量物资在转运嘛。"

  会场安静下来。

  记者席中有不少人从重庆时代起就熟悉周恩来,酝酿了一阵,问题象连珠炮一般向他打来。

  "请问周恩来先生:华北联军在这场战争中的目标是什么?"

  "作为中国政府和军事委员会下辖的一个独立战区,我们和国家目标一致:收复失地,缔造和平。"

  "请问华北联军的补充和作战给养是怎样的来源渠道?"

  "我们自延安时代起就一贯主张自力更生。此外我们也接受政府的补给调配。我们积极开辟各种渠道。"

  "那么请问,有没有秘密渠道?如果有,都是哪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