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破冰船"是水手们自豪地赋予自己的新概念。浑身的厚铠重甲,使它成为冰海中义不容辞的开路先锋。
(803)
上海。24层的国际饭店是此时这个远东最大都市的最高建筑。
马歇尔国务卿访华最后一站,在这里举行记者招待会。
这是西方政界人士通常的习惯做法。国务卿希望借助这种透明的方式,解除国际舆论界对他此行的种种猜测和议论,从而引导一下舆论走向。
无奈,蒋委员长和"毛委员"都不习惯所谓"记者招待会"--小人物七嘴八舌的问难,对于他们是不可想象的。于是找到借口推辞了。
但主人方面也不好让贵宾马歇尔一人尴尬,而且这是一次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关乎世界未来格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重要亮相。因此记者招待会的主办方,还是出现了强力阵容组合。
首先出场的两位西装考究的主宾,是身材高大、面色严肃慈祥的马歇尔国务卿,和身材中等微胖、彬彬有礼的宋子文院长。
跟随其后的两位,是戎装笔挺、干练沉稳的军人装束--个子矮、但腰杆挺直的参谋总长陈诚上将,和人们熟悉的华北联军代表周恩来上将。
周恩来是月底前监护一批重要而昂贵的器材--"诺顿"轰炸瞄准仪回到国内的。这种精密设备并不在退役装备序列之内,美军限制其出口。
为此,史迪威-巴顿基金会动用了不少重要关系,最后病中的史迪威给现役的航空兵负责人、老朋友阿诺德上将口授信函,亲笔签名,才获得特地秘密批准的120套的原装"诺顿"。
货到上海,周恩来按毛泽东意见,将这来之不易的高精度瞄准仪的其中半数,60套主动交给国府空军。
这是两家空军都求之不得的重要装备。其准确度和效率,要比老式的"马克·吐温"高得多,当然也昂贵得多--其间是几美元和上万美元的价差。
重要的还不是价钱,因为并不是花钱就能买到--国府那些采购人员,面对美方主管官僚一口回绝的冷脸,苦于找不到渠道而放弃了努力。
因此这批贵重而及时的礼物使国府空军喜出望外。
当晚,周至柔上将就陪同国府航空委员会主席宋美龄女士,亲自前来到周公下榻处道谢,并专程带来一束"君子兰"鲜花。他们听说,这是周恩来最喜欢的品种。
(804)
上海国际饭店,二楼宴会厅兼多功能厅。
记者招待会在略显沉闷的气氛中开始。一开始提问不算踊跃,但问题显得凝重、深入而刁钻。
《中央日报》记者按照安排,提出第一个问题:"请马歇尔国务卿谈谈访华观感和成果。"
马歇尔以他惯有的简明直率,答记者问:
"为期一周的访问,使我了解了中方立场和对于时局的考虑。我感到,中国政府首脑和两党领袖,并不认为战争应该长期化。他们希望国际社会包括美国,采取行动,为和平而努力。"
路透社记者提问:"美国打算进行哪些具体的和平斡旋?"
马歇尔扳动手指回答:
"第一,呼吁双方停火,召开国际会议;第二,充分了解双方立场,促成和平谈判;第三,对于主动停火、为和平作出实质性贡献的一方,承诺提供较大额度的战后恢复性贷款。"
美联社记者提问:
"如果双方或者其中一方,不接受和平调停,美国是否会协助一方,以武力或其他手段,迫使另一方接受和平?"
马歇尔答:
"直率地说,为了和平,采取某些措施是必要的。例如限制拒绝和平那一方继续战争的手段。但不会像有人理解的那样,动用武力。美国不想为争取和平而制造另一场战争。"
塔斯社记者提问:
"为什么这一轮和平斡旋不可以从苏联开始?"
"实际上,我在一个月前,先同莫洛托夫外交人民委员举行的会晤。但他没有表示这个问题的迫切性。我想是那时苏联领导人对于战争前景过于充满信心。"
《南华早报》记者提问:
"美国和中国有在战争期间或战后结盟的计划么?"
"战争期间--我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同苏联和中国都是盟友,这一点尽人皆知。战后,我们没有同任何人结盟,这一点同样尽人皆知。至于结盟计划,据我所知,这一届政府没有这种计划。美国历来主张机会均等,我任期内,处理各国关系也将如此。当然美国也不会放弃她对世界应当承担的义务。"
《大公报》记者再次就结盟问题发问:
"那么中国呢?又打算如何协调和处理同美国--这个旧日盟友的关系?"
(805)
马歇尔听了,用手势示意,请宋子文行政院长回答这个问题。
宋子文似乎稍欠准备,或者是他还没有得到充分授权,回答略显空洞:
"我们,一向以拥有美国这样强大友好的盟友为自豪。嗯,当然,在当前这场战争中,美国愿意保持中立态度,我们也理解。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强迫人家和我们结盟的。"
陈诚总长不满意这个答复,皱了皱眉头补充道:
"中美关系依然如故。很正常,不需要什么协调和处理。旧日的盟友也将是未来的伙伴。"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