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8)
刘伯承上将是第一次来到纳兰山。
他以一个战略家和一个长期一线作战指挥官的眼光,里里外外地审视这个传奇故事般的神秘基地。
但他得出的"遗憾结论"是:这里并不适合在现代战争中,抵御大规模的集团坦克冲锋。
抗日战争时期,在敌人麻痹大意、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纳兰山成为一个出奇制胜之地,这还有情可原。而现在战场透明,双方都已熟悉基地状态,并拥有充分的空中侦察手段。
纳兰地处草原深处,没有铁路。对大规模物资囤积和大部队集结并不占有优势。因此在眼下对苏战争中,它的战略意义需要重新评价。
此外,苏军最新的军事动向,也使刘伯承心生疑窦。
根据总前委上次传递的"古玩方丈"情报,朱可夫元帅已到达远东前线。苏军下步计划要在"诺门罕"一带,向海拉尔发动攻势,试图重新夺回中东铁路。情报还说,为此苏军需要那支驻守在蒙古南部赛因山达、经过重新整顿的"坦三集",把兵锋指向乔巴山市,参加诺门罕方向的突破。
刘伯承认为这是苏军正确的逻辑选择。因此他相信这份情报。
也是为此,刘伯承根据前委部署,让兵团主力跃进到纳兰山地,伺机出击、牵制赛因山达的"坦三集",从而提前扳断苏军这次"钳型攻势"的一齿。
但是"坦三集"突然原地不动了。
是敌人改变了计划?是情报走漏了消息?还是敌人得到新的兵力,不需要这支力量了呢?
扑朔迷离的战局,使54岁的老将刘伯承警觉。
(899)
整饬完毕的跑道上,停满了一排排油漆崭新的B-24J解放者重型轰炸机。机体上,青天白日军徽在高原初冬浑沌的阳光下闪闪发亮。
徐焕升少将带着一摞新的航线图,向飞行员宣布明天的远程作战目标。大家屏息静气,当听到"伊尔库茨克"这个字眼时,纷纷产生了疑惑。
"不是阿拉木图么?怎么变成了伊尔库茨克?"
"是李梅将军的命令。"徐焕升摊开双手。"大家去准备吧。"
另一列美国飞行员志愿队没有这种疑问。对他们来说,那些地名只不过是些符号。新目标的航程要短500公里,这意味着往返少飞2个小时,这才是更实际的。
倒是一些曾经在第8航空队服役的老兵,听说李梅的名字,有的欢呼雀跃,有的撇嘴、作鬼脸。
柯蒂斯·李梅少将秘密来到西北前线空军司令部不过一周,这支远程航空兵就变得空前活跃。
周至柔上将,拿出了他的"家底"--3个一直蛰伏在内地的J型(改进型)"解放者"大队。这自然是他得到了更新的飞机替换,或至少是承诺。
100多架四引擎大飞机和上千人的机组、地勤人员的到来,使中川机场格外繁忙。一度充斥机场的"蚊式"和B-25等双引擎飞机已显得微不足道。
"蚊式"战斗轰炸机
这类富于想像力和挑战性的任务,不是原来那些相对平庸的策划者和指挥者所擅长的。而平时一言不发的李梅,在这一点上却无可非议--
爱戴和痛恨他的人,都喜欢跟着他打仗。
坚信"空中致胜"的李梅接到了泰勒将军从纳兰基地发来的电报,这成为他调整作战目标的依据:
"如果想早日回家,请先瞄准威胁最大的地方--泰勒。"
11月15号刚刚渡过生日的李梅,决定,再次带队飞行。
这不光是他向自己40岁以后人生挑战的计划;也不光因为是第20、第8航空队小伙子们至今还把"无规避作战"的口号挂在嘴边,而且冷眼看着这位功成名就的昔日长官,还有没有勇气,跟他们一起飞行……更重要的,是他很想返航时,再到那个魂牵梦萦的"香格里拉"机场降落一下。
因为那里,有他难以忘怀的人生传奇的开篇序曲。
国军前线空军司令毛邦初中将这次没有打小报告。对于李梅,他还是有几分敬畏的,即使不比较战功,人家的专业素养也使自己无可争锋。何况他还拿着那份手令:
"一切听从李梅将军调遣。蒋中正。"
反正美国佬出钱出飞机出汽油,他愿意炸哪里就炸哪里吧。从中阻拦,引起不快,受损的可能首先是自己和自己的国家。委座既然肯把一支舰队交给毛泽东,浪费几颗美国炸弹,又算得了什么。
(900)
西伯利亚。赤塔市。
秘密迁到此地的苏军远东前线总指挥部里,朱可夫元帅正在向维尔西宁空军上将了解这一阶段的空中态势。
维尔西宁介绍:
在卫国战争中形成的、被苏联空军长期信奉的低空作战模式,现在受制于华军大量装备的美式战斗机和日趋强劲密集的地面火力制约。新的作战模式还没有摸索出来。
而因为铝的供应不足,高空截击机米格-3的数量始终跟不上。空中拦截不力又使西伯利亚沿线千里铁路饱受轰炸。
和华西列夫斯基一样,朱可夫也恨透了美式定时炸弹。它们摸不清规律、东一下西一下的爆炸,连夜里也不放过,严重影响了工程的修复。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