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隆冬季节,雪地上那条孤零零伸向远方的铁路线,又给敌军空袭提供了最明显不过的目标指引。这几乎是中国人每次空袭必然得手的主要原因--只要顺着白色地面上这条鲜明的黑线飞行、投弹,就能完成任务,真是太简单了。
谈到敌军防空,维尔西宁提到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
他说,中国人的高射炮最近在发射一种新型炮弹:一旦接近机群,就在近距离爆炸。这使战损率急速上升,轰炸机群几乎很少能再以密集队形出动了。
他怀疑,美国人在向中国人提供某种引信技术。
"这是肯定的。前几天还有一件事,"华西列夫斯基接过话题:"日本报纸报导,驻日美军向进攻堪察加的中国人提供了相当一批冬装--据说是我们潜艇把中国人的棉衣船干掉了,于是美国人来了劲。……这是这种事的第一次公开报道,虽然已不是什么秘密。报纸写明,是麦克阿瑟这个老牌反共分子做主才这么办的。伪善的美国人,一直在暗地同我们作对。要是没有他们的扶持,中国人会抵抗那么久?"
"好啦,亚历山大·米哈依洛维奇,几件衣服,不值得小题大做。"朱可夫打断他。"问题是我们现在有什么报复美国人的手段?什么也没有。就连制服中国人都没有作到。我希望,"他转向维尔西宁,"你们要设法搞到--哪怕是拣到、偷到--中国人的这种炮弹,把它的原理搞清楚,不能总是吃亏。"
"是,元帅同志。"
(901)
朱可夫又研究起列柳申科集群突围作战的问题。
原计划是列柳申科发起进攻时,苏军从满洲里和哈勒欣河(诺门罕)两个方向同时行动,一举打通中东铁路。
但卡图科夫的第一近卫坦克集团军的输送受阻于空袭。由于色楞格河铁路桥被炸断而迟到,结果情况发生巨大变化--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相继失守。打通中东铁路已失去意义,以手头兵力也做不到。
而且,这个作战方针似乎已被泄露。刘伯承兵团最近蠢蠢欲动,试图牵制;哈勒欣河方向的攻势只能放弃。
朱可夫当机立断,主张:以弱示敌,伺机寻歼华北联军主力。
华西列夫斯基不敢苟同:
"难道我们不去营救列柳申科吗?"
朱可夫咬咬牙,扬起坚定的下颚骨:
"那只能增加敌人的谨慎。这点牺牲我们在卫国战争中遭受的太多了,在这次远东也不少。我们不是眼看着堪察加和滨海区的陷落么?……慈悲心肠会影响你的正确判断,同志。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小不忍则乱大谋'。我看,给列柳申科下达分散突围的命令吧。乱一点。越乱越好。"
"至少派一支小部队或者一点空军吧?"华西列夫斯基仍不甘心。
"派一点就多损失一点。不过还是派一个歼击机团吧。"朱可夫作出让步。"亚历山大·米哈依洛维奇,一个统帅的素养,就是不能轻易被繁琐的、无足轻重的小事所左右。不能心肠太软。一旦陷入那种境地,你就会被敌人牵着鼻子走。"
"是的,这是我的弱点。"华西列夫斯基由衷服气地点头:"我佩服你,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你依然毫不气馁、镇定自若。相比之下,我们都没有你这样刚毅。胜利,应该属于你这样的人,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那么,你究竟想给中国人设个什么样的圈套呢?"
"你先告诉我,卡图科夫什么时候进入指定位置?"
"最少一周。"
"那么让他们,把坦克隐蔽在音果达河南岸的森林里。"朱可夫神秘地微笑一下,从上装口袋拿出一封加密电报:"来吧,我们一起看看,拉甫连季·贝利亚有个什么鬼主意……"
(902)
呼伦贝尔高原。海拉尔河畔。
雪地上杂乱无章的足迹、到处遗弃的车辆和重武器、一批批冻饿倒毙的士兵尸体……无不显示着苏军第16集团军溃散的狼狈状态。
曾几何时,慷慨宣称"我不防御,我进攻"的列柳申科上将,走到了连防御都无法组织的地步。
接到"分散突围"的命令,列柳申科愤怒至极。一度想就此拔出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
但耐下心来,看到命令末尾"越乱越好"的字样,又在绝望中感到了希望--远东总部不采取救援行动,后面有文章。
追兵将至。他召集下属各师抓紧作出部署:绕开海拉尔筑垒地带,趁夜分散突围,沿途抛弃那些携带不便的兵器火炮……
"就象1941年,在白俄罗斯那样?"一名师长嘲讽地问道。
列柳申科愣了一下,脑海中浮现出痛苦的回忆。
但他点点头:
"是的,就那么做。……跟部队讲清楚,跑得慢,就没命。"
(903)
沈阳。三经街。一个晴朗的中午。
毛泽东很少这么早起床。
走上户外阳台,作几个深呼吸,寒冷而新鲜的空气使他精神爽朗。回到室内,他心情愉快地签署了几份文件。
其中一份来自日本。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