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英国对于反攻缅甸的消极态度让人懊恼,但史迪威中将已经重新燃起收复缅甸的热望。
这期间他多次飞越驼峰航线,奔波往返于中印之间,希望促成中美英各方合作。他在日记中写道:
"由于所有人都说不可能,我更要努力把它办好!"
这就是乔。就是他那顽固、执著而不可征服的意志。
(173)
这期间,世界上发生了几件大事,都足以影响战争进程:
10月23日,经过充分准备后的阿拉曼战役在埃及打响。
11月8日,盟军在北非成功登陆。
11月底,苏联红军对斯大林格勒的大反攻开始。
战局向不利于轴心国方向发展。
这期间东方也有几件不大不小的事,同样影响着战局。
11月1日,日本内阁设立"大东亚省"--专司"共荣圈"建设。
11月中旬,日本在瓜岛危机中,为了充实关东军受损的航空兵力,无法向南洋派出更多飞机。
同期,度过危机的苏联,开始抢运太平洋沿岸积压物资。远东增开了数十对列车。并向华北再次提出劳工要求。
11月里,八路军第二次"百团大战"如火如荼。
(174)
东京。大本营。
日本诸多原定作战方案被打乱。大本营的最新认识是:敌人在华北!
为此匆忙取消了酝酿半年、大举进攻重庆的"5号计划"。日本国内报纸上一片"报复罗刹国"、"严惩八路军"之声。
冈村大将被迫作出辞职姿态,还没有获得批准。
东条英机首相召集了内阁会议,外务省向苏联提出严正抗议。但是各种针对苏联的作战计划,经研讨之后都被否决。最基本的理由是,现在缺乏空中掩护。
可行的方案是:围剿纳兰山根据地。
大本营决定,派出两个师团--包头的第3战车师团、和关东军第25师团以及驻张家口的第2混成旅团,要求于11月底前在集宁和太仆寺两地集结完毕。
原准备加强南洋的3个师团,暂缓派出,转而参加"北支那平乱"。
同时,指示"梅机关"负责人、前参谋本部中国课课长影佐祯昭少将,抓紧针对重庆政府劝降的"桐工作"。
南太平洋方面,日本争夺瓜达卡纳尔的努力,只能提前放弃。
澳大利亚再也没有被入侵的担忧了。
(175)
昆明。巫家坝机场。
11月上旬,史迪威做了一件事,为此埋下了他和蒋介石最终分裂的种子。
华北战局的热辣,和潜在的危险,引起史迪威每天关注。
两位老朋友--某种意义上也是他十分赏识的下属--卡尔迅和泰勒,在报告中传达的信息是:他作为中国战区的盟军参谋长,有必要亲赴华北来看一看。
于是史迪威向马歇尔发出电报。
马歇尔回电认为,为确保纳兰基地和初见成效的"S&L"运输线,同时也是确保对日作战的势头,肩负中国战区责任的史迪威,有权监管华北战场。
而总统因为忙于国会中期选举等事务,还没有明确授权他去。
史迪威受到鼓舞,在两次电报征询蒋委员长意见、而蒋未置可否的情况下,采取了独断独行的做法。
他直接从昆明巫家坝机场起飞,经西安,飞到了纳兰基地。但为避免敏感问题,他刻意没有选择降落延安,或者山西的八路军总部。
但是蒋委员长仍然极为不悦。只是由于史迪威近日印度练兵有成,在记录影片中,大元帅看到自己的部队几个月来,确已得到空前的装备和训练,这份功劳,实在不好马上抹煞;因而他只得略加克制,隐忍不发。
罗斯福总统专门写信,向蒋说明:华北战场那里,毕竟也有美国利益。
11月14日,蒋宋美龄出访美国,罗斯福还从万里之外派来专机。 ※史实。
(176)
草原。纳兰--香格里拉基地。
11月10日史迪威到达时就得到情报:日本装甲部队正向察哈尔集结。
此前,卡尔迅带领一支小队,已于11月上旬空降苏北和沂蒙山地区,以便开发那里的作战潜力,研究考察如何对这一地区进行空运支援。
接替卡尔迅的泰勒上校,得到了马歇尔将军关于"尽快加大这条高效率线路的运量!并做好反装甲作战准备"的指示,随即着手,在纳兰基地囤积装甲力量。
为此组建了装甲大队,并多方筹集装备。10月从美国启运的几船坦克、装甲车于月底到岸。
但其中30辆有威力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又被苏联截留。理由是:中国战场,轻型坦克已足够;而对血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来讲,这些"谢尔曼"会有帮助。
争执、抗议是无效的。
笑嘻嘻的苏联人送来一批远东军区淘汰的老式"波特(BT-7)"坦克和反坦克枪,说它们参加过哈勒欣河战役,打败过日本人。为显示公平,苏联人还给予了一定数量补偿。
泰勒上校考虑到日军装甲战力近年没有明显改进,无奈接受了这种交换。
"波特"坦克的一个优点是速度快。但乘坐条件-以美国眼光看,极为恶劣。没有无线电通讯,座舱狭小闷热、减震不良、颠簸剧烈。……好在中国士兵没人提出意见,毫无怨言地用它们开始了训练。第一次接触坦克的八路军,坦然认为这已是先进武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