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没作过多解释,但心里有种内疚。据装甲兵教官杰克报告:操作简单的苏联旧式坦克反而能让中国新坦克手较快地熟悉掌握,也便于自己动手维修,泰勒的负疚感多少减轻一些。
装甲大队1100人,包括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28辆、M-8"灵提"(也叫灰狗)轮式装甲车40辆、和苏联"替换"来的旧式装备BT-7野战坦克36辆,和十几辆安装了57毫米反坦克炮的美式"T48"(Su-57)半履带歼击车等。等。
共编为五个中队,另有反坦克炮兵和工兵中队。史密斯中校任大队长,八路军方面许光达上校任政委。
(177)
纳兰基地专门为史迪威中将组织了一次演习。
观察了装甲兵的训练和装备后,史迪威实话实说:状况不能令人满意。
火箭筒操作还基本合格,但坦克战术使用上完全没有章法,协同有问题,射击不准确,整体力量的准备也远远不够。
泰勒也不含糊,当即明确向史迪威请示:敌情严重,请求增援。并提出一项"特别"建议,两人一拍即合。
史迪威随即向留在印度的参谋长赫恩准将发电,要他火速分批空运那里的美军装甲兵300人、60个车组赶到纳兰基地。并投入战前紧急训练。
史迪威还与泰勒亲自飞赴赤塔,与苏联人交涉。
他用增运20架苏联人最喜欢的P-39"飞蛇"战斗攻击机的承诺,交换了积压在赤塔的16辆"格兰特"中型坦克。
苏联人不喜欢"格兰特"这种难以对抗德国战车的高大笨重的美式坦克。因为它有6名乘员,所以给它起了个绰号--"六兄弟的坟墓"。
但泰勒认为,多炮塔的"格兰特"在北非表现还不错。在这里,它足以对抗日本的薄皮坦克了。
在这时期美苏中三方物资援助及运输活动中,这是一次典型的"互利互惠"式交易--苏联享有着优先选择权,但也作出必要妥协。
这一模式持续了相当时日。
史迪威还提出一项重要建议:
向驻在内蒙河套五原地区的傅作义部第7集团军※、陕北榆林地区的邓宝珊部第21集团军,以及山西新军续范亭等部,提供装备援助,以争取他们对"纳兰保卫战"的支持,从侧后对日军予以牵制。
※为方便读者,此处取1938年番号。
了解中国情况的史迪威,早在1935年就对傅作义发起的"绥远抗战"记忆犹新。那时他就认为傅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既有胆量抗日、作战又有章法的优秀将领之一。原籍山西的傅,又让史迪威增加一份亲切感--自己的汉语就在山西省练就。把他们这些抗日力量纳入"租借法案"的受援对象,一直是他的愿望。
纳兰基地随即分别与之联系后,傅、邓、续等各部纷纷作出响应;并统一由泰勒和徐向前拟订了联合作战计划。
当月,运输机就开始向上述各部空投枪支弹药。
这是史迪威此行作出的一项意义深远的举措,显示了这位老将军的战略眼光,并为日后华北抗日力量的大规模整合,作出了良好铺垫。
同时,史迪威还向陆军部和参谋长发出一项紧急建议:
"鉴于目前美军和八路军都严重缺乏装甲实战经验,为此,可能的话,我们这次必须调去最好的坦克手--为了中国,也为了我们自己。"
他是有所指的。
视察持续一周。11月17日,敲定一系列作战方针后,史迪威乘坐李梅上校亲自驾驶的轰炸机,返回印度。
(178)
东京。千代田,总理府。
东条首相还在考虑封锁千岛地区航线,或者破坏苏联远东的铁路枢纽。
但反对意见是:这样是徒劳的。
海军军令部长永野修身大将表示:
"时值冬季,由于结冰原因,苏联航运和铁路运输已大大缩减。而在日本南洋吃紧、德军进攻苏联受阻之时,我看关东军短期内无法实现'北进'的兵力需求!"
陆军军务局长、东条首相的顾问兼好友佐藤贤了中将附和地点头:
"既然如此,那么既要作出对苏联威胁的姿态、又不发动实际打击,这是一种愚蠢的选择。只能使对方更加警惕和防范。苏联甚至无须参战,只要给米国提供空军基地,日本就难以承受。"
于是大本营再次明确:尽快发动对察哈尔八路军纳兰基地的剿灭作战,是当前唯一可行的方案。
为此,参谋总长杉山元建议,将在缅甸作战有功、刚刚升为大将的饭田祥二郎调来察蒙,担任临时组建的攻击部队--第13军团司令长官。参战的25师团正好是饭田曾担任过师长的老部队。
东条英机鉴于自己所器重的冈村宁次目前倍受指责的狼狈状态,顾虑各方压力,只得同意。
大本营命令:三周后,12月上旬,察哈尔边境"肃正"部队两师一旅3万余人,完成集结,兵分两路从集宁和太仆寺出动。作战代号"铁钳"。
(179)
北非。摩洛哥,卡萨布兰卡。
完成了"火炬"计划、占领并降伏这个海港城市之后的小乔治·巴顿少将,此时正在度过"一生中最无聊、无所事事的阶段"※。
他所渴望的、围剿隆美尔的战斗远在1000英里之外,轮不到他参与。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