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番话,既真实地看到了天下的形势--四分五裂;又展示了通向成功之路的方法--知人善任且不嗜杀;更重要的是,巧妙地恭维了朱元璋本人--朱元璋起自寒微,比诸刘邦还远远不如,刘邦好歹还当过个小小的亭长,家里不愁吃穿,但翻遍史书,境遇差不多而又成事的皇帝只此一位,所以就以刘邦作比。当然所谓家乡比邻,王气相连之类的鬼话,朱元璋内心未必赞同,但在李善长的分析之下,他的雄心自然更为膨胀。要知道那时候朱元璋只是濠州帅郭子兴帐下的一员部将,本分之心应该是辅佐郭子兴才是,而李善长竟然当面说出效法刘邦的话来,朱元璋不但不治李善长的妄言之罪,反而留下这个书生,从此倚为心腹,其心意究竟如何,可谓昭然若揭。
这一段英雄际遇,直可上追诸葛亮初见刘备时的隆中对,同样是对天下大势的合理分析和成功路线的正确把握,同样是君臣一见倾心,从此效忠不二。但时光已跃千年,刘备与诸葛亮君臣关系的善始善终,并不能套用在朱元璋与李善长之间。
李善长之于朱元璋,作用可比萧何之于刘邦、诸葛亮之于刘备,虽然不曾亲身上前线去指挥过战斗,但在后方积聚粮草、举荐人才、处理政务,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可称得上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朱元璋对李善长当然也极为信任,在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第一次大封功臣的时候,统共只封了六名公爵,李善长身为文臣被立为首功,位在徐达、常茂(常遇春之子)、李文忠、冯胜、邓愈之上。这六公中,除了李善长,都是元末明初最著名的将领(或者遗孤),为实现朱元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目标而冲锋陷阵,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六公中本应有常遇春的,但他在洪武二年就已经去世,朱元璋并不因人死而忘情,让他的大儿子常茂承袭了国公的所有荣誉。顺便一提,常遇春的女儿是皇太子朱标的正妃,而常家也因此在以后的靖难之役中左右为难,无从选择,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六位国公里有五员武将,在开国之时属于正常现象,但李善长以文臣之姿成为国公,且为六人之首,既可见李善长之功大,更可见朱元璋对他是多么的宠信。
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另外授予他免死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你要是犯了死罪,注意,还不是一般的罪,出示免死铁券就可以保命。而且"免二死",可以犯两次死罪,保两次命!"子免一死",连你儿子犯了罪也可以不用死。
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啊,我们可以设想,从此之后,这面铁券必定被供奉在李家最幽深最重要的宗祠里,作为李家的荣誉一代一代传下去,永远铭记大明皇帝的恩德,从而更为忠诚勤勉地为大明皇帝效犬马之劳。
当然,得到铁券的不只李善长一个人,"凡公侯伯封拜,俱给铁券。"--可笑的是,这道铁券日后看来,却仿佛是催命符,在洪武朝中后期的大屠杀中,有铁券的家族几乎全都卷入其中。
且说元朝末年,群雄并起,到处都是称王称帝的割据势力,但这些王呀帝呀的大多出身贫苦人家,不懂什么叫朝廷礼法,搁在我们大明太祖这里就更是如此--一个年少出家讨饭的游方和尚,他能懂得那么深奥的东西吗?
当然,既然建立了政权,进而自称皇帝,统一天下,就必须创建自己的礼法制度。朱元璋身边自然是少不了一大群文人谋士和儒学大家,不过大家都是元朝过来的,经过了近百年的异族统治,虽然人心思宋,但现实是所谓宋王后裔的小明王韩林儿就是个娃娃,而他身边包括朱元璋在内的文臣武将,也根本没人能说清楚所谓正统汉家朝廷制度是个啥样子。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拿来主义--元朝怎么着咱们也怎么着。
明初的各项制度就是照着元朝有样学样,除了一些特别为人所痛恨的种族歧视政策,行政规划、朝廷礼仪,基本上全都是元朝的翻版。这其中,宰相制度也是保留元制的重要一条。正是这一条,很快就成了太祖爷的心病,也要了明初好几位宰相的性命,掀起无数的腥风血雨;也正是这一条,催生了对明朝政治生活影响至深的锦衣卫制度。
且说元朝的宰相,实际名称是"中书省丞相",包括右、左两位正职"丞相"和几位副职的"平章政事"。中书省权力很大,"诸大小机务,必由中书",宰相们所把持的中书省基本就是全国的政治中枢,而深居皇宫里的皇帝则只管签字画押,可以说,皇帝可有可无,诺大个朝廷,离开了他也照样运转。
元朝之所以会出现宰相权力超级膨胀的现象,也和蒙元皇位长期不稳定有直接关系。有元一代,从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称帝开始,到1368年元顺帝妥欢帖睦尔被明朝军队赶出大都城,前后总共一百零八年,开国的元世祖在位三十六年,亡国皇帝元顺帝在位四十一年,而在这两个皇帝中间,仅仅三十一年的时间,竟然换了九个皇帝!这么算下来,黄金家族排排坐吃果果,九个皇帝,平均每人在位三年零三个月……皇帝走马灯似地换来换去,既可见元朝皇位斗争之激烈,也可从中看出,皇帝基本没有时间把握辽阔江山的真正统治权力--他们的精力都用在如何得到和保住皇位上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