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述“中国文化学会”的政治纲领看,其对文化的主张和陈果夫、陈立夫等人的《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也没什么大的区别。问题是出在文化领域由谁领导和文化阵地由谁来占领上。按照蒋介石的划分,贺衷寒等人的军队政工系统只管军队党务和政治宣传,社会文化系统是二陈的势力范围,而且陈立夫一直以能“讲话,做文章”自诩。虽然“复兴社”分子在南昌组织“中国文化学会”,有向文化领域扩展的趋势,但他还是认为他多年的基础未便轻易能动摇,所以也未放在心上。
二陈领导文化的主要基地在上海。上海的新闻界,著名报纸很多都由CC派控制。如《晨报》社长是潘公展,总主笔为陶百川,主要撰稿人有樊仲云、王新命、袁业裕等,总编辑是何西亚;《社会新闻周刊》社的社长是丁默郁,主要撰稿人有李士群、唐惠民、张师石、陆葛云等,都是共产党的叛徒;《外论编译》社社长是方焕如,主编袁学易;《社会主义》月刊社社长兼主编为周毓英;《大沪晚报》社社长是李恩招,主编为张修明;这些人都属CC派。
“复兴社”也创办有大批刊物,最早的是由《文化日报》改组的《中国日报》,由康泽任社长,这是复兴社的机关报。同时还有两个小刊物峨们的路》和《青年旬刊》,1931年1月,后两个小刊物合并为《中国革命》周刊。与《中国革命》周刊在南京创刊的同时,由贺衷寒在军事委员会政训处出钱,在上海创办了《前途》月刊,作为“复兴社”在上海的喉舌,由“复兴社”在上海的骨干分子大学教授刘炳黎主编,“复兴社”分子大学教授孙伯赛、茹春浦、倪文亚、张云优等辅助。报纸有由余洒度主办,在北平发行的《北方日报》;由贺衷寒主办,在福州发行的《南方日报》,以及河南开封的《河南晚报》,杭州的《国民新闻报》,青岛的《新青岛报》等。期刊还有刘健群在北平创办的《老实人》;在上海有《新社会》半月刊,《思想》月刊;在南京有《中国与苏俄》月刊、《国际周报》;天津有《现代社会》周刊;西安有《西北评论》半月刊;长沙有《乐群》周刊等。“复兴社”的报刊几乎铺天盖地,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几乎无地不有。但问题是,这些报刊既没有什么理论基础做依据,办刊的水平也不高,各报刊又各自为政,各凭主编人胡乱发表议论,所以报刊数量虽不少,但影响却不大,并未对CC派产生不利影响。
“中国文化学会”成立以后,急于扩大影响,建立下层分支机构。为了推动各省市成立分会,大家认为有选择一处有影响的地方打开局面,带动全国的必要,于是选择了上海,希望在上海打开局面,造成声势,以吸引全国文化界人士参加。这样,就决定派萧作霖去上海与刘炳黎等筹备成立上海分会。
“复兴社”分子说干就干。1934年12月,萧作霖到上海,立即与刘炳黎、孙伯骞、倪文亚等人及“复兴社”上海市组织的负责人共同商讨进行组织。首先得到了上海市市长吴铁城、同济大学校长翁之龙、交通大学校长黎照寰、国立商学院院长裴复恒等同意参加筹备委员会,并通过全体筹备委员及文化教育界中原有的“复兴社”分子,开始大力招收会员。不到一个月,就招收了七八百人。其中半数以上为各大专院校学生,大学教授也有百余人,其他为中小学校长、教员、机关职员和少数作家、报刊编辑、记者等。随即举行了选举大会,选出吴铁城、翁之龙、黎照寰裴复恒、刘炳黎、倪文亚、孙伯赛等20余人为理事,组织理事会,推吴铁城、刘炳黎、萧作霖等为常务理事。这样,“中国文化学会”在上海的局面就算初步打开了。“复兴社”分子主办的一些刊物如萧作霖主办的《青年与战争》周刊、康泽主办的《中国革命》周刊都迁到上海由萧作霖负责发行。“复兴社”又将萧作霖与左曙萍合办,在南京出版的《流露》文艺月刊改为《中国文学》月刊,另办一《文化情报》周刊,加上原在上海发行的《前途》月刊,“复兴社”共有五个刊物在上海发行。这种阵势,对其它地方“中国文化学会”分会的建立,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杭州紧接着就成立了“文化学会浙江分会”。
陈立夫对自己在文化界建立的势力范围本是充满信心的,他也一直想建立一个统辖全国文化界的机构,但由于时机不成熟,迟迟未能动手。不想“复兴社”分子们不知天高地厚,在未做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只是几个人一核计,拟了一个宣言,“中国文化学会”便即产生。接着,竟不顾规矩,不择手段在文化界展开活动。“中国文化学会”刚成立,在武汉的《扫荡报》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该报第一版上,用通栏特号大字标题,刊出了“中国文化学会”成立的消息和该会负责人员的名单等新闻特讯,随后由该会书记萧作霖亲自率领大批“复兴社”分子进军上海,打着名誉会长蒋介石的旗号,到处伸手。“复兴社”的这一行动,打得CC派措手不及,为了想出应付办法,陈立夫召集张道藩、程沧波、程天放、萧同滋、吴醒亚、潘公展、丁默屯等江苏、南京、上海一带CC干将,齐聚上海,共议此事,商讨对策。最后,还是吴醒亚有办法,他出了一个主意,建议一面由陈立夫、陈布雷去面谒蒋介石,申诉“复兴社”违背蒋介石的禁令,插手不应由“复兴社”去搞的文化教育界的工作,要求蒋介石勒令“复兴社”停止在文化教育界的活动并取消“中国文化学会”;另一方面,尽速组织“中国文化建设协会”,争取早日正式举行成立大会,据CC骨干之一黄敬斋回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