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十余年苦心经营的心血被毁于一旦。
面对焦土尘烟,面对狼藉一片,。陈立夫的心也似乎被烧焦了。
陈立夫后悔自己偏偏在这一天去纽约朋友家作客。
孙禄卿安慰他:天灾人祸“,谁也躲不过。
陈立夫又后悔自己.不该提前退了120000的保险金,不然会减少一些损失。
儿女们劝他:钱财都是身夕之物,只要没烧着人就算是幸事。
陈立夫曾一度情绪很低落,在政坛上失意被迫远走他乡,原想在平淡无奇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中得到一些慰藉,谁料,躲过了人祸,又遇上天灾,这世道为什么这样不公道?
大火后,有人建议陈立夫把地皮卖掉。
陈立夫经过再三考虑之后,没有那样做,尽管30英亩地能换回不少的钱,完全能够挣回这场大火造成的损失,但他不想那样做,他考虑得很长远。
当时,陈立夫的长子陈泽安在威斯康辛大学已获博士学位。次子陈泽宁也完成了博士学业,服务于电子公司。女儿陈泽蓉虽在念大学,但已结婚,搞半工半读,不需家庭负担,老四陈泽宠在普渡大学研究所攻读航空工程,也即将毕业。
他的儿子们早就希望父亲能放弃农场,与他们一起生活。
这次,儿女们知道农场失火后,都纷纷要求陈立夫夫妇到他们那儿去。
陈立夫知道儿女都很孝顺,也有能力养活他,让他安度晚年,但他不想去和儿子们一起生活。
陈立夫过惯了这种“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
失火后不久,陈立夫又开始整理荒地,盖起了房舍,并重新买了少量的鸡来喂养。
同时,他们还在家中做起了皮蛋、咸蛋、豆腐乳、粽子等副业,将这些产品运到纽约,卖到那里的华侨餐厅。
就这样,陈立夫夫妇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名人》杂志1994年第11期发表江东先生题为《新泽西州养鸡人--陈立夫旅美生活一瞥》的文章,介绍了他所采访的陈立夫养鸡生涯,全文如下:
台湾国民党元老,孔孟学会会长现已95岁高龄的陈立夫,自1952年离台去美,一住长达17年。
这位原北洋大学矿冶系毕业生,在美国又取得匹兹堡大学来矿硕士学位的学人,却弃其专业,从事党政工作,这是有其前因后果的。
早在民国初年,蒋介石追随其二叔、上海都督陈英士而认识了孙中山先生,至陈英士被袁世凯暗杀后,陈立夫与其胞兄陈果夫追随蒋介石达30年之久。其间,在国民党中历任要职,掌握党政大权,故有“蒋家天下陈家党”的民间传说。
然在国民党兵败撤离大陆去台湾的第二年,陈立夫即悄悄离开了台湾。
作为一个豪门显要,要做什么并不难,他却到美国做起养鸡孵蛋制作皮蛋的劳累而又邋遢的行当,使人一下难以理解。
这个鸡场从老板到伙计只有陈氏夫妇两人。
陈夫人负责捡鸡蛋,陈先生的工作是加工饲料,清粪及其它。陈立夫描述当时的苦状:“以前到镇上去买饲料,都是自已扛来扛去。”
陈立夫经营的这个鸡场,在新泽西州的莱克坞镇,很宽敞,有发展条件。
起初是陈氏夫妇亲自动手作试验性质的,到60年代规模扩大了,有名的莱克亨高产蛋鸡蛋增到七八千只,就雇了技术人员作机械化管理。
在西方制作中国皮蛋,倒是热门生意,获利颇丰,确是事实。
早年被称为皮蛋博士的马君武和豆腐专家的李石曾就是在德国和法国首制中国民间食品致富的。皮蛋适合西方人的胃口,已登上西方饮食文化的殿堂。
陈立夫先生制作皮蛋虽早已晚了半个多世纪,只要制作精良,晶莹碧透的中国皮蛋,仍为美国莱篮子中的上品。西方还试把皮蛋作为战场用的方便而又抗饿食品。
陈氏夫妇在美国侨居17年,这对“养鸡人”在养鸡生活中,还手脑并用。
陈立夫忙于著书、讲学、研究医学、孔学和书法。
孙禄卿女士则努力创作中国画。这位30年代上海美专出身的女画家早有名声,其花虫鱼鸟山水作品,敷色清丽,形趣盎然,尤其在鸡场体验取对所画的鸡,更是形态多样,栩栩如生。
当时,在美国举办了“陈立夫孙禄卿伉俪书画作品展”,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美国企业界的大亨、华侨,华人中的巨贾,也给这对“告老还家”的故友捧捧场,纷纷订购书画。
书画展地增添了陈氏夫妇的经济收入,一举两得。
陈氏夫妇有三男一女,都在美国工作。
去年9月,陈立夫45年后重履香港。
他在答记者问中,关心着两岸的统一,反对台独。
他坚决相信:“海峡两岸将来总要统一的,我对未来前途持乐观态度。”
最近,陈立夫变卖了自己的一部分家产,用这笔钱铸造了五尊孔子铜像,待两岸和平统一后(也说在条件许可下,在两岸统一前),将这些铜像树立在各民族地区,让大家看到孔子像,知道咱们都是炎黄子孙,增强民族凝聚力。陈立夫在接受江东先生采访时,还为其书写条幅日:
以仁存心者无忧;
以礼存心者无辱;
以义存心者常乐。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