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希特勒终于觉悟到控制地中海对于德国战争前途的重要性。因此他命令隆美尔准备一个新的战役,旨在通过西班牙、直布罗陀和摩洛哥来征服西非洲,以便从后方横扫英美的阵线。意大利最高统帅部竟然对此绝密计划毫无所知。这是一个大胆而经过精思的计划,只可惜没有把敌人行动的可能性计算在内。要想控制那怕像直布罗陀这样狭窄的一条水道,海—空兵力也是不可少的,而如果没有这个要素,那么这种美丽计划不过是希特勒的许多梦想之一种罢了。
突尼西亚地区的陷落,对轴心说来,是地中海之战的失败,而对于意大利说来,则战争已是无可挽回地败北了。除非德国愿意而且也能够把充分的装备给与意大利以恢复其对敌的军事均势——至少是均势的一部分。可是德国却无力提供任何有效的援助了。何况,纵使德国自顾不暇的情况并不存在,德国也不打算对意援助。仍然醉心于“赢得”他的战争的希特勒,如今所期待于意大利的不外是一个延缓敌人前进的手段,以便争取时间用来发展德国新计划罢了。至于意大利为此可能付出无可计数的毁灭与死亡的代价,则希特勒似乎想也没有想过这回事。
在意大利军界若干高级人员中,这种思想路线甚为流行,但墨索里尼也许由于他之缺乏对于战略的理解,也许由于他缺乏对于军事和内部的真实情况之了解,或则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坚决认为意大利能够和必须继续抵抗下去。因此在墨索里尼还没有下定决心向希特勒提出“要么更多地援助我们,否则意大利便退出战争”的哀的美敦书之前,除了等待盟军登陆西西里岛的后果之外,再不能有别的作为了。这个发展终于在7 月19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费耳特里会谈席上到来了。这次会谈的消极成果是允许意大利国王实现推翻法西斯的统治。但是由于国土之被侵入和盟军正在以全部气势前进之际,于是有必要等待到9 月8 日才能结束战争,而明眼人至少在十个月以前就知道这是绝望的挣扎了。
意大利悲剧之最后一幕开始于,1943年6 月中旬。盟军的下一个举动将是打击意大利本土,这一点是没有怀疑的余地了。唯一值得怀疑的是敌人的攻击将指向何处。但邦角的地形就像指向西西里的一支“手枪”,而就海军战略方面的种种考虑看来,都表明盟军下一步的合乎逻辑的行动,一定是攻击西西里岛。
从突尼西亚的陷落被认为不可避免之日起,海军总部就认为盟军下一个目标将是西西里。1943年3 月28日对于局势进行广泛的研究,海军总部宣称,敌人定会攻击撒丁岛,但对敌人说来,在重要性上撒丁是次于西西里的。这次研究的报告宣称:“在占领突尼西亚之后,英美联军的最直接而又超于一切的步骤,将是完成其对于地中海的控制,而就当前的情况说来,要控制地中海就只有控制西西里海峡。”于是使得出结论,“盟军下一个目标一定是夺取西西里。”依海军总部看来,由于这一步骤之采取,敌人将于达到许多目的中做到最后把意大利的有作用的海军基地推到北面去,实际上掌握了对整个意大利的制空权,把撒丁岛孤立起来,而且对于意大利的本国前线的士气给以无可估计的影响。
在这个场合,又一次证明海军总部和意大利与德国的最高统帅部之间的看法是分歧的。德国人认为进攻撒丁岛或科西嘉岛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而意大利的陆军和空军则认为敌人将单只进攻撒丁岛。直到盟军发动攻势的前夕为止,意德两统帅部一直坚持他们的论点,而却不管就在那时已经有无数因素充分证实敌人的真正意图之何在,至少在意海军方面看来是这样的。(根据新近英国出版的叙述大战期间谍报工作的《永不存在的人》一书,似乎当时英国情报机关曾以伪造的文件送到德国人手中使德国最高统帅部相信盟军的计划是把撒丁岛作为攻势登陆的第一目标。)
总而言之,1943年春季,意大利和德国地面部队开始向所有被威胁地区增援——西西里,撒丁和科西嘉。为了完成这一运动,意大利海军不得不编组一批新的庞大的船队。为了保护它们就不得不借重那为数不多的驱逐舰,这些驱逐舰本来是准备随时随地用来屏蔽那些再行驶到海上的战列舰的。驶向撒丁和科西嘉的船队,在绝大多数的场合是只遇到潜艇的反抗的,因而损失不大。可是开向西西里的船队便处境大难,因为在突尼西亚陷落以后,盟军的注意力落到来往于西西里岛的舰船的身上去。和通常情况一样,绝大多数的攻击是来自空中。只有一次水面战斗,那是发生在6 月2 日的晚上。
由商船“波斯图米亚”号和“夫格拉尼扎”号编成的一支船队在护航驱逐舰“卡斯托雷”号伴送下于6 月1 日在里祖托角附近被以马耳他岛为基地的飞机所发觉。几小时后一支英国海军部队没有被轴心飞机发觉地驶离马耳他岛。01时41分,包括希腊驱逐舰“瓦西利萨奥耳加”号在内的至少有3 艘军舰开起火来了。由于拥有雷达,它们能在被意船队发觉以前就发动了攻击。“卡斯托雷”号勇敢还击,但旋被击沉。“夫拉格尼扎”号也沉没了,但“卡斯托雷”号的牺牲拯救了“波斯图米亚”号,它安然撤离战斗。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