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瑞福、汪日章合写的《蒋介石的故乡》,交代的清清楚楚,抄录如下:
“玉泰盐铺有个老伙计王贤东,是奉化葛竹村人,在玉泰盐铺二十多年,颇得蒋明火的信任。王贤东有个堂妹王采玉,年轻守寡,在葛竹庵带发修行,精于女红,并粗通文字,能诵《楞严经》、《金刚经》等经卷,经王贤东说娶撮合,还俗再嫁蒋明火为继室,她就是蒋介石的生身母亲。”[3]
原来王采玉女士,做过寡妇,做过尼姑[4],却和唐人所绘影绘声的“河南郑三发子”,搭不上半点关系。
沈醉所著《戴笠其人其事》那一段,更是事出有因,查无实证。[5]
梅开二度的王采玉,共生二子一女,大儿子周泰,[6]乳名瑞元,又名介石,后改中正,小儿瑞青,六岁夭折,女名瑞莲,嫁玉泰盐铺学徒竺芝珊为妻(竺于一九七一年八月二十日死在台湾交通银行董事长任内)。
肇聪先生病故,蒋介石时年九岁,“一门孤寡,无可依靠”。《报国与思亲》文中说:“当时清廷政治腐败,胥吏豪绅依附权势作恶,我家人丁单薄,遂成为凌虐胁迫对象,没有一日安宁,曾经为田赋征收,被强迫摊派役使。”[7]《哭母文》说:“地方上没有仗义执言的人,族人和亲戚们也多袖手旁观,我家母子含愤忍痛,悲苦情况,无法比喻。”[8]
蒋介石同父异母的长兄锡侯,[9]趁父亲去世,赶快另快门户,王太夫人茕孑无依,抚孤携幼的处境,可想而知。受此刺激,是促成蒋尔后向外发展,东渡日本的重要因素。
王太夫人忍气吞声,一面诵经念佛,求取心灵的安宁,一面望子成龙,严加督促蒋介石的学业。一九0一年,蒋十五岁,“以门祚式微”的原故,“早为完娶”。新娘毛福梅,是岩头村毛鼎和的女儿,家里开祥丰杂货店,家道小康。毛这年十九岁(生于光绪九年十一月二日),比蒋大四岁。女大于男,蒋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丈夫。可是在当时的风俗,稀松平常。迷信习俗上认为“四年合局,大吉大利。”[10]
蒋毛婚姻,是当时时的忧产物,等时移势易,不免沦为时代忧牺牲者,终毛福梅的一生,喜剧开始,悲剧终场。
蒋毛结婚,凤凰于飞的时间,少之又少,只蒋在宁波从师顾清廉(讲学于群城箭金学堂)读书时,福梅伴随半年多,以后促进军定,出东洋,奔走国内外,回溪口的日子,屈指可数。
但毛的出身,来自封建门第。在传统中国的礼教束缚之下,讲究三从四德,对丈夫除了百依百顺,就是孝敬婆婆。大概受王太夫人的感染,虔诚信佛,日夜吃斋,丰镐房楼上经堂内供奉观音大士像。农历初一,月半均为斋期,附近江口白雀寺的当家静悟,雪窦寺方丈大胜、静培,都成了丰镐房斋期的常客。
蒋介石呢?婚后第四年(一九0五年)听从顾清廉的话,“青年欲大成求新,当出洋留学异邦。[11]”东渡日本,拟进陆军学校未果,因为需要军送,折返华北,入全国陆军速成学堂(军定军校前身)。翌年冬,考取留日试,再去扶桑,先入振武学校,一九0九年升入冈外史为师团长的野炮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12]
回到中国的政治大环境,可用“山雨欲来风满楼”来形容。慈禧和光绪,相继归天,而且一前一后,传说是那个老女人下的毒手。爱新的罗的后裔,奄奄一息,以紫禁城为的表的帝王权力发号中心,仅剩下那面褪了色的龙旗。新登基的溥仪皇帝,这年才五岁,少不更事,离不开摄政代劳.于是垂帘的垂帘,听政的听政,可把隆裕太后和亲王载沣忙成一团。
革命党人的行动.愈来愈烈,虽然历年举事,均遭受无情的打击,惨痛的失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却屡仆屡起、非“驱逐鞑虏,复兴中华”不可。就在这一年,广州的新军,尚举了事。
帝国主义的侵略,随着满清内外交困忧形势,变本加厉,日本把朝鲜占为己有,设置总督。
不管时代多么震荡,对奉化溪口镇上的小民,却丝毫没有什么冲击。中国农民,世代耕种,但求温饱,对政治的变迁,国族的兴亡,一向非常冷淡。倒是镇上毛氏媳妇添丁的事,泛起微微的涟漪。
正确的出生日期,是一九一0年的三月十八日[13],山区桃李争艳的初春时际。那年头,没有妇产科医院,只有接生婆,接生婆移樽就教,所以,经国的出生地,即溪口素居(即丰镐房)。
迎接麟儿,祖母王太夫人最兴奋,这些年,海天遥隔,不大看得见儿子,能早点抱孙一子,心理上是一大慰藉。从此有人承继烟火,该是观音菩萨的恩赐,是虔诚析祷的结果。
和婆婆分享这个快乐的是毛福梅女士,自奉父母之命,媒的之言,九年前,于归到溪口促家,她的唯一任务,好象是为侍候婆婆和顽童丈夫而来,等丈夫稍微成熟,他又负笈远游,天各一方,饱尝分离的苦楚。孩子降世的意义,特别是个男孩,不仅精神上有个寄托,且多一层保障,免得丈夫将来变心,借口“无后”,搞纳妾再娶等把戏。
孩子乳名建丰,号经国。望文生义,长大了,希望将来成经国济世之才。在当时,不过一种即兴的灵感,自没有人料到,六十五年后,成为台湾的一号强人。包括孩子的父亲在内,不过留日洗马的吴下阿蒙。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