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上,刘安是一个失败的野心家。在学术上,他却是一位难得的才子,一位有为的成功者。
《淮南子》一书,可以看作西汉前期思想的总结。《汉书·艺文志》将它列为杂家,其实,这部书大体还是具备完整的体系的。
《淮南子》同时批判儒家和法家,而积极提倡“无为”的文化原则,这是和汉初政治文化形势相一致的。然而《淮南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说凝滞而不动,而是要人们注意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正像《淮南子·原道》中所说的:“因其自然而推之。”
《淮南子》的社会历史观也有以民意为重的内容。《淮南子·泰族训》写道,商汤和周武王发起灭亡夏桀和商纣的革命,之所以能够胜而得天下,是由于“因民之欲也”,也就是顺从了民众的欲望。只要能够顺从民众的欲望,“则无敌于天下”。《淮南子·齐俗训》也写道,历史上英雄人物要“功成”“名立”,就应当使自己的思想和实践“周于世”,“合于时”。只要顺应时势,顺应民心,自然可以无往不胜。《淮南子·主术训》也说,利用众人的智慧,那就没有什么不能够承担的;集中众人的力量,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战胜的。能够顺应民众之心的人,取得天下,治理天下,都是没有问题的。
宋人胡宿《淮南王》诗写道:“贪铸金钱盗写符,何曾七国戒前车。长生不待炉中药,鸿宝谁收箧里书。碧井床空天影在,小山人去桂丛疏。云中鸡犬无消息,麦秀渐渐遍故墟。”这里所说的“鸿宝”,是指淮南王刘安的著作。《汉书·刘向传》说,“上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一般以《鸿宝》为道教修仙炼丹之书。《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王赋八十二篇”,就赋作产量而言,仅次于“枚皋赋百二十篇”。至于“小山”,则是在刘安主持下,他周围文士们创作的文学作品。
汉代学者王逸在《〈楚辞·招隐士〉解题》中说,淮南王刘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多有学者追慕相从,他们各尽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按照内容形式分类,有的称“大山”,有的称“小山”,和《诗经》中有“大雅”、“小雅”一样。
司马谈·司马迁
稍有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的人,不会不知道《史记》。
在汉武帝时代,史学的学术性成就的顶峰,正是《史记》一书。
《史记》是西汉时期最伟大的文化创造之一。《史记》全书130卷,是一部上起传说时代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代的中国通史。作为史学著作,其内容之完整,结构之周密,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史记》以人物《纪》、《传》为主,辅以《表》、《书》,合编年、纪事诸种史书文体之长,创造了史书的纪传体新体裁,成为此后二千年王朝正史编纂形式的规范。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这一书名,是在东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之后才开始出现的。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年说法不一,一说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开始游历天下山川,重视探访重要的历史遗迹。此后不久,仕郎中,以汉武帝侍卫和扈从的身份多次随驾出巡,并曾奉命出使巴蜀。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继承其父司马谈的职务,任太史令。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陈述了自己家世的历史渊源及学术背景之后,说到父亲司马谈竟然是因为未能追随汉武帝封禅泰山,以致“发愤”而去世的。
司马迁当时奉使西行巴蜀以南,经历西南夷之地,返回之后向朝廷汇报时,与父亲相见于河洛之间。父子两代历史学家之间,有一段悲切感人的对话。
司马谈紧紧握着司马迁的手,流着热泪说:我们的祖先曾经是周王朝的太史,再往上追溯,前代祖先还曾经在虞夏之朝有显赫的功名。后世竟然中衰,难道要在我这一代中断了吗?你接任太史,则继承了我们祖先的事业。现今天子封禅泰山,是承接千年绪统的重大举措,而我却不能从行,是命运这样决定的吗?我死之后,你必然任太史。任太史之后,不要忘记了我有心完成的论著。……当今大汉兴起,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我任太史而没有记载,废天下之史文,令我内心十分惶恐,你应当时时想着这件事!
司马迁低着头,也禁不住泪双流。他说:小子不敏,愿意详细论说先人所记录的史事,不敢遗漏。
我们看到,一种文化的传承,文化的接替,是通过这样的心与心的交孚感会而实现的。
《史记志疑》卷三六引慵讷居士《咫闻录》,有这样的说法:“太史谈且死,以不及与封禅为恨。相如且死,遗《封禅书》以劝。当时不独世主有侈心,士大夫皆有以启之。杜子美天宝十三载献《封西岳赋》,劝玄宗封华山,帝未及行,明年禄山反,天下大乱。文人孟浪类如此。”论者指出,封禅的荒唐表演,不仅出于帝王的“侈心”,也有文人怂恿的因素。汉武帝时代的司马相如,唐玄宗时代的杜甫,都有这样的不庄重的“孟浪”言行。看来,《咫闻录》的作者是承认“太史谈且死,以不及与封禅为恨”是真实的心理记录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