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临终时,确定以少子刘弗陵为继承人,这就是后来的汉昭帝。
然而,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却因此被逼身亡。
帝位继承问题,是汉武帝在他帝王生涯的最后时刻苦心思虑的政治难题。
卫太子刘据被废后,一直没有再立太子。而燕王刘旦上书,愿放弃其封国入长安在汉武帝身边担任宿卫。汉武帝明白其政治企图,大怒,当时就在未央宫北阙将其使者处斩。
汉武帝居住在甘泉宫,召画工图画周公背负少年周成王的画面。于是左右群臣知道了汉武帝有意立少子为继承人的心迹。此后不过数日,汉武帝所宠爱的钩弋夫人即死于云阳宫。
钩弋夫人之死,体现出汉武帝作为一位强有力的帝王,其谋虑之深远和手段之毒辣。
据《史记·外戚世家》中褚少孙的补述,汉武帝在召画工图画周公负成王之后数日,严厉斥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请罪,汉武帝仍然命令押送掖庭狱惩处。夫人回头还顾,汉武帝则厉声喝斥道:快走,你别想再活着了!
夫人死于云阳宫,据说当时暴风扬尘,百姓感伤。钩弋夫人在夜色中被草草安葬,墓上只作了简单的标识。传说“殡之而尸香一日”,殡殓之后,她的遗体整天散发着香气。
其后汉武帝闲居,问左右说,对这件事,人们有什么议论吗?左右答道:人们说,将立其子,为什么要除去其母呢?汉武帝说:是啊,这确实是一般人不能明白的。往古国家所以变乱,往往是由于主少母壮。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制约。你们没有听说过吕后事件吗?
历史学者禇少孙于是感叹道:汉武帝的这种做法,可以称为“贤圣”,“昭然远见,为后世计虑,固非浅闻愚儒之所及也”。后人定其谥号为“武”,岂能是没有根据的!
帝王心态,果然狠忍异常,所谓“昭然远见,为后世计虑”,以致如此,足见政治人出于政治目的,可以表现出个人情感的严重异化。
有人批评汉武帝的这种做法“违天理而拂人情”(〔金〕王若虚《君事实辨》),以为既不合天理,又背离人情。也有人说,“武帝此举,残忍不经,殊非正家裕后之义。”(〔明〕张宁《读史录·武帝》)如此残厉的作为,是无从为后世宗族树立典范的。汉武帝对钩弋夫人的手段,固然对维护汉家天下的大局有利,但是对钩弋夫人本人来说,实在是残忍无情。专制帝王薄情冷血的心性,因此暴露无疑。然而也有人站在维护汉王朝政治统治的立场上看待“武帝此举”,竟有肯定的评论。如元代文名甚盛的张养浩,就有《吕后》诗:“妇人阴类狠淫俱,故德元勋半坐诛。钩弋后来非命死,茂陵刚断古今无。”作者自注:“惜高祖不诛此妇也。”以刘邦不诛吕后致使功臣多遇害,对比汉武帝的“刚断”,也可以算是一种特别的历史认识了。
据说汉武帝内心依然思念钩弋夫人,为她专门在甘泉宫修筑了一座通灵台。经常有一只青鸟往来台上,一直持续到汉昭帝即位的时候。唐人张祜《钩弋夫人词》因此写道:“惆怅云陵事不回,万金重更筑仙台。莫言天上无消息,犹是夫人作鸟来。”其中“惆怅”二字,似是诗人想像的帝王心态。也有人说,汉昭帝即位后,改葬其母,打开棺椁,只有丝制的鞋履依然存留。这样的传说,暗示钩弋夫人已经仙化。
元人杨维桢《咏女史·钩弋夫人》有这样的内容:“婕仪未换母仪尊,闻道君王已寡恩。太子宫中无木偶,可无鞠域到尧门。”诗句指责“君王”的“寡恩”。明人沈德符《天启宫词八首》其八写道:“六宫抆泪但吞声,后命何须罪有名。钩弋竞传尸解去,圣人依旧戏昆明。”则表露出某种批判的意味了。所谓“钩弋竞传尸解去”,说到了棺中“但存丝履”的传说。
武帝的临终遗诏
河西地区的戈壁荒沙之中,往往在汉代人的居址附近,可以发现当时书写文字的残简。在这些残断的木片竹片上,有时可以发现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
甘肃玉门花海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中,有1件七面棱形觚,前半部分是一篇诏书的抄件,计133字:
制诏:皇大子,朕体不安,今将绝矣!与地合同,众(终)不复起。谨视皇天之笥(嗣),加曾(增)朕在,善禺(遇)百姓,赋敛以理;存贤近圣,必聚糈士;表教奉先,自致天子。胡孩(亥)自汜(圮),灭名绝纪。审察朕言,众(终)身毋失。苍苍之天不可得久视,堂堂之地不可得久履,道此绝矣!告后世及其孙子,忽忽锡锡,恐见故里,毋负天地,更亡更在,去如舍庐,下敦闾里。人固当死,慎毋敢佞。
有学者分析,这可能是汉武帝后元二年(前87)二月临终遗诏之一。大意是说:朕身染重病,势将不起,希望皇太子今后能够谨慎使用皇天赋予的权力,较朕在位时更加善待百姓,赋敛有度,接近贤能,集合才士,遵奉名教,躬行祖制,靠自身的道德和才能管理天下。秦二世自取灭亡,又使先祖的帝业走向崩溃,这一教训应当牢记。
诏书中又多感伤之词,如“苍苍之天不可得久视,堂堂之地不可得久履,道此绝矣!”出自一位一生都勇健豪放、自信有为的雄主之口,体现出任何人在步履生命末途时都难以避免的凄切哀怨的心态。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