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里有人参劾朱,准备换人,多亏司空张温上奏章保他,称:“昔秦用白起,燕用乐毅,皆旷年历载,乃能克敌。”认为他用兵已见成效,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建议继续观察一下。朱在朝廷的催促下,奋力攻城,击杀了赵弘。黄巾军又推举韩忠为首领,继续占据宛城抵抗汉军。
朱在宛城外建立营垒,起土山以临城中,观察动静。汉军虚张声势鸣鼓攻宛城西南,朱自率主力五千人悄悄运动到城东北。黄巾军缺乏军事常识,大部队都集中到西南准备迎击汉军,而东北防守出现了空隙,朱乘虚而入,攻破宛城大城。
韩忠见大城已破,只得率残部退守小城,并向汉军求降。汉军司马张超、荆州刺史徐、南阳太守秦颉等人都同意接受投降,但主将朱认为黄巾军起于内部叛乱,不同于外敌。如果接受投降,就等于纵容了叛乱分子有利就造反,不利也可以投降保命的侥幸思想,必将造成更多的新叛乱,因此拒绝了韩忠的投降。
据守小城的黄巾军见投降无路,只得拼死守城。朱见黄巾军死守不下,遂撤围不攻。韩忠见汉军撤围,率军突出城外准备转移,黄巾军一出城就遭到汉军围攻,被斩首万余人,韩忠本人也被南阳太守秦颉所杀。其余黄巾军见无法突围,又退回城中,推孙夏为首领。
汉军急攻,未来将闻名天下的猛将,现在的小军官司马孙坚,率众先登,攻克城池。孙夏率部溃围而走,汉军追至西鄂精山,又一次大破黄巾军,斩首万余级。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十七岁时,其父带他乘船前往钱塘,路遇海盗胡玉等打劫商旅,在岸上分赃。行船恐惧,皆不敢进。孙坚对父亲道“此贼可击,请讨之!”其父大吃一惊,这是你干得了的吗?小孩子家,瞎闹腾什么!见父亲不允,孙坚自行提刀上岸,大呼小叫,东西指麾,盗贼们大吃一惊,以为官军大队来了,纷纷逃散。孙坚追击,斩杀一人。从此,这个十七岁的少年便声名大显。后又自幕精勇千人,随官军讨平自称“阳明皇帝”的会稽妖贼许昌父子,以勇猛闻名,随即被朝廷授官盐渎丞,进入仕途。此次“黄巾起义”,朱慧眼识人,力请以孙坚为佐军司马,他果然立下赫赫战功。
至此,几支最主要的黄巾军,都被一一扑灭了。为了纪念讨平黄巾的赫赫武功,汉灵帝决定改元中平。
五、大耳贼的黄巾时代
黄巾之乱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这次起义在历史上所掀起的滔天巨浪。
中国历史的天空中,因此而增添了许多灿烂的星光。
有那么一位大英雄,据说祖上很了不得,不过到他这一代,已经落魄得不行了。他爹死得早,虽说也曾举孝廉,做过官,不过只混到县令就去世了,没给他们孤儿寡母留下啥家产。
他们母子只能靠“贩履织席”过日子——所以后世有些大不敬的家伙说他是个卖草鞋的,其实这不够准确,因为他还兼卖草席呢!那些空有“四世三公”的家世,却被人贬为“冢中枯骨”的家伙,对此应该汗颜了。
他家东南篱上,有颗桑树高五丈余,远远望去,童童如车盖,据说是家出贵人之相。大英雄小时候,和其他小朋友胡闹,在树下做游戏,大言炎炎道:“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被他叔父听见了,吓一大跳——那可是皇帝的专车啊!免不了敲打他一下,警告道:“汝勿妄语,灭吾门也!”
十五岁那年,他在同郡前辈卢植那里求学,有个同窗好友,叫做公孙瓒,出自辽东望族。他一生事业的起点,就是结识了这个同窗。然而这位大英雄,当时显然不是个读书的料,追求享乐,还颇有点玩物丧志——然而,年轻人,哪个没有荒唐过呢?
他长得有点畸形,手长过膝盖,耳朵也大得离谱——据说眼睛能看到自己的耳朵——所以后来被人送了个绰号“大耳贼”。
大耳贼年轻时,好结交豪杰,当地的恶少都愿意依附他,如嗓门奇大,一声喝断长坂桥下水的杀猪匠张飞。还有一些外地逃犯也跑去入伙,其中有一个山西人,后来混到汉寿亭侯。
说实话,把历史的纪录读来,总让人疑心他们是在道上混——说得小,是提着菜刀收保护费的,说得大,就是土匪了。那时候,他们还不是那些照亮历史天空的璀璨恒星。
这才是真实的而非演义的历史。
中山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经常来他家乡涿郡贩马,为了求个太平,免不得要给这些地头蛇点好处。大耳贼靠着这些好处费,居然纠合起一支小部队来。
黄巾起事后,天下翕然,人们免不了要有个抉择,即便像大耳贼这样的小毛贼,面前也摆着三条路:
第一条,继续当土匪,这是危险性小,但也非常没志向的抉择;
第二条,跟随黄巾军一起造反;
第三条,响应政府的号召,从军击贼。
大耳贼虽然本身就有“贼”的嫌疑,但他向来自认为是汉朝宗室,自然不屑于参加黄巾,于是他就带着自己的小部队去投军讨“贼”,归在校尉邹靖麾下,算是临时工的性质。
大耳贼第一次上阵,是随州军参加的一次野外遭遇战,他身中重创,躲在死尸堆中装死,后被他的死党们找到,用破车拖走,才得幸免。虽然三分曾把姓名标,但大耳贼的第一次,并不像演义中吹的那样辉煌,反倒是狼狈得紧。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