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太平洋战争_陈靖仇【完结】(269)

  二十分登陆。最初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虽然有迫击炮和大炮轰击坦克登陆舰和

  其他舰只。迫击炮和大炮炮火在整个海滩上展开……团的后备军正在登陆。伤亡轻

  微。”这个信号给太平洋总部司令一切按照计划在进行的印象,还在关岛引起希望,

  认为该岛可在预定的四天内拿下。尘土飞扬的海滩上,看不出从“埃尔多拉多号”

  上发动的进攻多么糟糕,但是对那些在进攻日整个下午不断上岸来的海军陆战队员

  来说,是看得很清楚的。到黄昏的时候,已经有三万名陆战队员登陆了,而滩头堡

  还在密集的炮火下,还比预计的浅。这一天死伤的两千人,到了二月十九日结束时,

  成了不祥的预兆,说明要夺取硫黄岛,还需要经过激烈的战斗。

  在这个第一个夜里,预料会遭到反击,美国战舰不断发射照明弹,把黑夜照耀

  得如同淡淡的白昼。栗林将军的部下并不想搞自杀性的“万岁”死拼。他们对于自

  己的实力形势知道得太清楚了,他们保持防御地位,当美军海军陆战队要想越过没

  有掩盖的地带时,他们就发射炮弹和迫击炮。

  第二天,史密斯将军已经明白,只能一码一码地占领硫黄岛。海军派遣火力控

  制特遣队上岸去协调头上飞着的弹着观察机,跟针对摺钵山上敌人碉堡和炮台的战

  舰轰击,这就注定了战斗的残酷形式。因为硫黄岛离日本的飞机场很远,因此供给

  重要空中支援的斯普鲁恩斯的航空母舰才免于遭到许多神风特攻队的攻击,当初在

  菲律宾登陆时,曾经大受过神风特攻队之苦。但是,在二月二十一日神风特攻队发

  挥了一次威力,炸毁了“萨拉托加号”和护航航空母舰“俾斯麦海号”。

  海军陆战队登上硫黄岛荒凉的熔岩堆后,费力地向位于该岛“腰部”的两个飞

  机场前进。利弗西奇上校的海军陆战队第二十八团,以它每天行军四百码的最快速

  度,正迫近摺钵山周围的低坡。进攻的先锋部队是三个战斗队,他们使用火焰喷射

  器,手榴弹,去焚烧、炸毁、轰炸,使日军从碉堡和洞穴中出来。到二月二十三日,

  他们已经到了吓人的火山峰底,它的褐色陡边,在爆炸着的炸弹和炮弹的无情冲击

  下,正在崩溃、冒烟。一个日本士兵在他的日记中记载了对摺钵山轰击所产生的影

  响有多大。“今天我们消灭那些已经登陆的人。”他在进攻日自负地写道。但是在

  二月二十三日早晨,在他被击毙以前,他问道:“我们得不到支援——难道我们打

  败了吗?”

  那天夜里,下个不停的蒙蒙细雨,使褐色的火山灰成了很滑的泥泞,利弗西奇

  率领他的士兵攻打悬挂着剑的日本军官,要想控制山顶坡度的低处。“黎明时我们

  向上爬。我们一直爬到那个发出味道的山顶,”他宣称。

  二月二十四日日出时,由哈罗德·希勒中尉率领的一支四十人的战斗巡逻队,

  一路战斗着爬上被毁坏了的斜坡,在上午十时三十分刚过,用刺刀和手榴弹冲上了

  火山口顶上。他们在一根管子上升起了一面小小的星条旗,在这以前,他们干掉了

  一个暴跳如雷的日本军官,他从掩体冒出来,拼着命要用他的剑把这面旗砍下来。

  红白蓝的星条旗清清楚楚地在山峰上骄傲地飘扬着,而敌人还在从这个山峰上

  开炮,这面旗被登陆艇上前去视察滩头堡的史密斯将军的人员认出来了。这是一个

  异常激动人心的时刻,秘书福雷斯特尔概括地写道:“在摺钵升起国旗,意味着海

  军陆战队要在这里再呆五百年。”就象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那张画,它将成为美国

  历史的一个不朽形象。由于四小时后美联社记者乔·罗森塔尔拍的照片而传闻世界,

  拍照时,夏勒的士兵重新升起一面较大的星条旗,这面旗是从坦克登陆舰—779 送

  到山上去的。

  占领了摺钵山,使美军控制了硫黄岛三分之一的南部地方。厄斯金将军那天随

  同第三海军陆战师登了陆,因为五天的战斗已经使美军付出伤亡六千人的代价,其

  中一千六百人死亡。难以征服的日本掩体和地堡防线仍然防守着进入北部高原的通

  路。栗林在那里以最后一道命令激励他的士兵:“我们要插入敌人内部去把他们消

  灭。我们要抱紧炸弹,冲向敌人的坦克,把它们炸毁。我们的每一发炮弹都要不失

  误地打死敌人。我们死一个人,就要敌人死十个,人人都要把它当作任务来完成!”

  史密斯将军个来预料最多十天可以取得硫黄岛。他现在面临着一场坚定不移的

  消耗战,它将考验育着美国海军陆战队自豪的战斗传统的每一根筋。正如一位中尉

  在第四师的工作日记上写的:“军官们把士兵再送上前去,这需要极大勇气,因为

  他们自从这个师成立以来就认识的人,许多都已死去了。向前爬也需要勇气,一天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