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邦臣服,天威赫赫,值得大书而特书。
在文治上,已经推行了近十年的变法,初见成效,府库丰盈,经济,文化,工业,金融,城市,教育……等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诚然,在这场变革之中,有很多人受损了,有很多人觉得活得更累了。
但是至少没人敢违心地说,赵祯失败了,或者敢把罪责加到皇帝头上。
赵祯离开了,他给太子的遗诏,要求一切从简,更不要折腾民间,给老百姓带来不便。
民间的所有祭祀活动,完全是出于百姓本心,没有半点强制,一切井然有序,所有场所,自觉停下了娱乐活动,人人都换上素雅的衣服,寄托哀思……皇帝做到了这个地步,坦白讲,不敢说空前绝后,也差不多了。
……
从赵祯驾崩,足足一天的时间,赵曙水米没沾唇,他先是和宫人一起,将父皇装殓完毕,然后就跪在灵柩的前面,不停抽泣。
赵祯是老来得子,他比寻常的父亲更加疼爱儿子。
赵曙从一生下来,就得到了最好的东西,父皇就是山岳,时时刻刻,呵护着他,尤其是这两年,为了替他扫清一切障碍,父皇什么都做了,一想到父皇忍着病痛,为自己苦心谋划,费尽神思,赵曙就伤心不已,悲痛欲绝。
又岂止是他一个人,包括群臣在内,同样无不伤心落泪。
但是好在这里面有几位老前辈,能稳得住,不会因为悲伤而耽误了大事。贾昌朝就抹了抹眼泪,然后对王宁安道:“王爷,当务之急是给大行皇帝操持丧事,然后恭请新君登基。你是陛下的托孤之臣,又担着政事堂的担子,你全权安排吧!”
王宁安深吸口气,他抿着嘴,微微点头,并没有推辞。
先是来到了赵曙的身边,在太子耳边低声说了两句,赵曙乖巧点头,王宁安扶着他起来,先到了偏殿,这里没有太多的东西,只是一张龙椅。
王宁安请赵曙坐下,然后他率领群臣,一起下跪,行大礼参拜。
赵曙吓了一跳,惊呼道:“师父,怎么能跪弟子,快起来!”赵曙伸手去搀,王宁安却坚定摇头。
“君臣有别,请陛下受臣等大礼!”
说完,王宁安带头跪拜!
一个“陛下”让赵曙打了一个激灵!
是啊,从父皇驾崩,他就不是太子,而是大宋的至尊!是新的皇帝!整个天下都是他的。奇怪的是,赵曙没有太多的喜悦,相反,十分惶恐。
而且他也清楚,想要给亿万百姓当好这个君父,该有多么困难!
皇帝不但是荣耀,更是责任!
沉甸甸的担子,他现在就有些喘不过气,也不知道父皇是怎么撑42年的!
赵曙脑袋快速转动,等到王宁安等施礼完毕,他立刻跳起来,把师父率先搀起,然后又对几位老臣说道:“诸位都是硕德元老,国之股肱,我……朕,朕心烦乱,还请你们拿主意吧,朕一切照办。”
贾昌朝立刻道:“陛下,事务虽然繁多,但是首先要确定大行皇帝的两号,昭告天下。”
所谓两号,就是庙号和谥号,相当于对大行皇帝一生功过的概括,马虎不得。
赵曙受到过全套的皇家教育,当然清楚,他沉吟一下,缓缓道:“父皇一生,神文圣武,仁慈爱民,朕便览史册,唯有汉文帝可以比拟。然则汉文帝悠游退逊,多怠废之政,又远不及父皇,朕以为当用美谥,以昭父皇之德!”
贾昌朝称赞道:“先帝文韬武略,无可挑剔,老臣以为,可称祖!”
通常开国皇帝才会成为祖,后面的皇帝称宗。
到大宋为止,还没有哪个朝代有两位“祖”,就连后世熟知的明成祖朱棣,最初也是称明太宗的,只是到了那位最别扭的嘉靖皇帝,他认为朱棣从长房一系夺下了皇位,帝系移转,可以称祖,愣是给抬成了成祖皇帝!
当然了,他这么干,是为了给自己接堂兄正德的皇位提供正当性,而且朱棣也确实靠着靖难之役,夺下皇位,情有可原。
但是有一朝居然三位“祖”那就殊不可解了!
你在关外,建基立业,靠着十三副铠甲起家,创立八旗,当然可以成为太祖,至于后来杀进了山海关,夺下了大片的江山,国土增加了百倍不止,从偏安一隅到君临天下,成为天子。
不管如何,称世祖,也算是勉强贴切。
但是第三位就是笑话了。
首先你承袭父皇的位置,帝系没有转移,你称圣祖,把你爹,你爷爷放在哪里?难道你和你爹肩膀一般齐,或者你还胜过你爷爷一头?
其次,你的任内,是发生了不少事情,但是整体疆域并没有扩大多少,只是一些边陲离岛,无关痛痒,没有真正改变多少疆域,就凭这点功业,就想称祖,只能说,真是好大的一张脸!
……
贾昌朝提议给赵祯称祖,他有两条,第一赵祯迁都洛阳,朝廷重心从东到西;其次,收复了幽州,打通了西域,疆域增加了近一倍。
尤其是收复幽州,从唐末以来,历代皇帝,都心心念念,想要打败契丹,光复故土,但是唯独在赵祯手里实现了。
当年太宗皇帝就立下了规矩,能收复燕云,要异姓封王,王宁安也正是靠着收复幽州,加上打败西夏的功劳,才坐上了西凉王的位置。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