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说清朝三百年_林涛【完结】(33)

  乾隆帝还做过两首《宝月楼诗》。其中一首:

  冬冰俯北沼,春阁出南城。

  宝月昔时记,韶年今日迎。

  屏文新弗禄,镜影大光明。

  麟次居回都,安西系远情。

  乾隆五十三年,容妃去世,终年54岁。

  清文宗皇后——那拉·兰儿(慈禧太后)

  一、政治档案

  慈禧太后(1835-1908)姓叶赫那拉氏,满洲人。安徽宁池太广(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广德)道惠徵之女,小名兰儿。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她的旗籍,开始是镶蓝旗,后来抬到镶黄旗。咸丰元年选为秀女,封兰贵人。六年生载淳。在封建社会,妻以子贵,那拉氏生载淳而封懿妃。第2年晋升为懿贵妃。十一年咸丰帝在热河避暑山庄去世,6岁的载淳即位,年号“祺祥”。她与皇后钮祜禄氏并尊为皇太后,皇后钮祜禄氏上徽号“慈安”,那拉氏上徽号“慈禧”。那拉氏居丧时居烟波致爽殿西暖阁,又称西太后。

  慈禧太后有野心,有权术。咸丰帝去世以后,她勾结奕发动北京政变,将政敌端肃集团打下去,获得垂帘听政的权利,改年号“祺祥”为“同治”。所谓垂帘听政就是皇帝坐在养心殿皇帝宝座上,前有御案,后有黄纱屏,两太后坐在黄纱屏幕后面。凡奏章经两太后过目后,大臣拟旨由两宫太后裁定,然后盖上咸丰帝赐与钮祜禄氏的“御赏”印和赐与载淳而由慈禧太后保存的“同道堂”印,大事就确定下来了。慈安太后缺乏才力,而幼帝又不是她生,便处处让着慈禧太后,名为两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是慈禧太后一人独裁。像这样的垂帘听政慈禧太后从同治元年持续到十二年,第2年,同治帝亲政,但只一年就病逝了。接着是由她点名4岁的载湉继位,是为光绪帝。为了有效地控制光绪帝,她把面长、口大的侄女——叶赫那拉氏塞给光绪帝当皇后。以其年幼又与钮祜禄氏垂帘听政,直到光绪十五年,才由光绪帝亲政。其间,钮祜禄氏已于光绪七年去世。她撤帘由光绪帝亲政,她也不是不管政事了,光绪帝虽亲政,“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二十四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禁,她又训政。这一训,就是10年,直到她死去,所以她实际统治中国47年,将近半个世纪。

  她获得垂帘听政权力后,继续咸丰帝镇压农民起义政策。两江总督何桂清因为镇压不力,节节败退,被她处死。为有效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她重用曾国藩,咸丰十一年十月十八日委任他统辖江苏、安徽、江西、和浙江4省军务,同治元年正月初十又发布上谕,借师助剿,攻打太平军。很快就组织了“常捷军”、“常胜军”之类的洋枪队。在中外军队的共同打击下,同治三年,太平天国终于被镇压下去。不久又派李鸿章镇压了捻军。曾国藩和李鸿章都得到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给的大奖赏。

  慈禧太后持扇坐像对列强慈禧太后一开始是有反感的,她反对过《北京条约》,所以发动政变前曾担心列强干预。奕对她说,外国没有异议,他敢保证,她才放手去干。列强不干预使她获得垂帘听政权力,她当然感激,于是对列强态度来了个大转弯,产生了求和的外交政策,并与列强相勾结,借师助剿镇压太平天国。外交上她是妥协投降政策。中法战争中本来冯子材率领清军打嬴了,她却同意李鸿章妥协投降的荒谬主张:借谅山的胜利作为与法国缔约的条件。甲午战争中日军攻陷旅顺后她就主张停战议和。

  戊戌政变后,英国人帮助康有为避难香港,各国不支持她立大阿哥,她就很光火。于是当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时候,慈禧太后一反常态,不顾光绪的反对,以清廷名义发布诏书,“向各国宣战”。为了得到义和团的帮助,她改镇压为招抚,并下令发放粳米2万石,银10万两给北京义和团。清军和义和团在天津攻打联军,在北京进攻使馆。攻打使馆,这是违背国际惯例的,予联军扩大侵略以口实,愚昧之极。天津沦陷后,慈禧太后派人到各使馆,表示“道歉、赔款、惩凶”。联军打进北京时,慈禧太后仓皇出逃。为了向列强献媚,保住她自己,途中发布“铲除”义和团令,令李鸿章与联军和谈“便宜行事”。讨论《辛丑条约》条款,列强提出“惩凶”要求,要求处死或监禁一些“首祸诸臣”,慈禧太后惟独却对发出对外宣战的慈禧太后没有提出惩罚的要求。看到空前辱国的《辛丑条约》12条,没有把她从统治地位赶下来的条款,慈禧太后感激涕零,赞扬说:“今兹条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她还自责地说:“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打算把清朝变成陈天华一针见血地指出的“洋人的朝廷”。她毫不考虑地表示:“所有十二条大纲,应照即办。”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她发布上谕,充分暴露了她色厉内荏,朝三暮四,投降卖国的嘴脸。

  慈禧太后一切从个人出发,在统治集团内她都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肃顺等八大臣与她作对,她惩治了他们。奕协助她成功了北京政变,被封为议政王,主持朝政。可是奕势力的增长,使她又感到了威胁。光绪六年(1880)慈禧太后太监携物出宫,违背规定,与护军殴打,慈禧太后因此事与奕争辩,隔阂加大。同治四年,乘编修蔡寿祺上疏弹劾奕之机,她免去了奕的一切差事。后来慈禧太后又恢复他的职务,到光绪九年慈禧太后抓住奕在中法战争中前瞻后顾、举棋不定的辫子,大做文章,以“边防不靖,疆臣因循,国用空虚,海防粉饰,不可以对祖宗”相责,最终免除了他一切职务。光绪帝即位后产生了帝党和后党。后党骨干都是中央与地方上的重臣,帝党是光绪帝身边的人和官僚士绅。在甲午战争后和维新运动中,慈禧太后对帝党给予了沉重打击:光绪帝囚于瀛台,翁同龢革职,永不叙用,志锐调任乌里雅苏台,文廷式被革职。自有慈禧太后,清廷矛盾不断,党争无已。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