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说明朝三百年_孙景峰/李金玉【完结】(117)

  晚明三疑案(2)

  凌晨,宫中忽然急召群臣,等到大臣们赶去时,光宗朱常洛已经驾崩了。到此时,朱常洛即位才刚满30天!

  光宗驾崩,在宫里引起轩然大波。

  有人认为,李可灼进的“红色丸药”就是春药“红丸”,皇帝阴寒大泄,李可灼把春药当补药进上,是对症下药。

  有人认为,拿春药给危重病人吃,有悖常理。李可灼不是御医,却擅自给皇帝吃药。李可灼一定是受人指使,谋杀皇上。

  继朱常洛而后新登极的天启皇帝朱由校迫于舆论压力,罢免了没有力阻李可灼进药的内阁首辅方从哲,李可灼被判流戍,崔文升被贬放南京,“红丸”案草草收场。

  但朱常洛暴死之谜,始终未解,“红丸案”成为明宫疑案之一。

  移宫案

  乾清宫内景移宫图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至九月一日,万历、泰昌两帝相继而亡,新帝即位之事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

  朱由校是朱常洛的儿子,由于朱常洛本来就不得万历皇帝的宠爱,朱由校自幼也备受冷落,万历帝临死前才留下遗嘱册立其为皇太孙。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被光宗宠爱的李选侍凌辱致死,王才人临终前留下遗言:“我与西李有仇,负恨难伸。”朱由校从小也受到李选侍的侮辱凌虐,害怕李选侍,性格软弱。

  朱常洛即位后,朱由校与李选侍一起迁住乾清宫。不久,泰昌帝朱常洛驾崩,李选侍控制了乾清宫,与太监魏忠贤密谋挟持朱由校,以把持朝政,引起朝臣极力反对。

  泰昌帝驾崩当天,杨涟、刘一燝等朝臣即直奔乾清宫,请见皇长子朱由校,商谈即位之事。在大臣们的力争下,李选侍才允许朱由校和大臣们见面。杨涟等人见到朱由校,叩首山呼万岁,并保护朱由校离开乾清宫,到文华殿接受群臣的礼拜,定于当月六日举行登极大典。为朱由校的安全起见,朝臣们暂将朱由校安排在太子宫居住,由太监王安负责保护其安全。

  李选侍挟持朱由校的目的落空之后,又提出,凡是大臣的章奏,要先交由她过目,然后再交朱由校,遭到朝臣们的强烈反对。同时,朝臣们又要求李选侍移出乾清宫,遭到李选侍拒绝。

  按照礼仪制度,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住在乾清宫。李选侍本来就没有资格住在乾清宫,她住进乾清宫完全是倚仗光宗的宠爱。光宗死后,按规矩李选侍必须搬出,让新任皇帝搬进乾清宫。因此,一些大臣在光宗死后的第二天就上疏,敦促李选侍移官。李选侍又提出要先封自己为皇太后,才让朱由校即位,也遭到大臣们的拒绝,李选侍和朝臣们的矛盾日渐激化。

  朱由校登极日期越来越近。直到登极大典之日的前一天,李选侍仍然没有移宫之意,并传闻要继续住在乾清宫。群臣站在乾清宫门外,迫促李选侍移出,给事中杨涟再次上疏,力促移宫,太监王安在乾清宫内极力驱逐,李选侍无奈,怀抱所生八公主,仓促离开乾清宫,移居仁寿殿。

  九月六日,朱由校即皇帝位,是为熹宗,改明年为天启元年。李选侍争当皇太后、把持朝政的企图落空了。

  熹宗即位后,传出谕旨,痛数李选侍数条罪状,又下令让李选侍搬出仁寿殿,移至宫女养老的哕鸾宫去住。至此,“移宫”风波才算暂告结束。

  “事事关心”的东林党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顾宪成为“东林书院”所书的一副对联,道出了东林党人身在书院、心怀天下的志向。

  从万历“争国本”斗争开始,出现了长达数十年的党争。东林党就是在这场党争中涌现出来的地主阶级内部的反对派。

  东林书院在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开始的“国本”之争中,吏部郎中顾宪成力主册立朱常洛为太子,而神宗却想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因此,顾宪成颇遭神宗的嫉恨。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在推举阁臣时,顾宪成又推举因拥立朱常洛而被解职的原来的首辅王家屏,被神宗削职罢官。

  顾宪成的老家在无锡,无锡有一座东林书院,原为宋代杨时讲道之所。顾宪成被革职后,与其弟顾允成将东林书院重新整修,集合志同道合的朋友高攀龙、钱一本等在这里讲学,后来,孙丕扬、邹元标、赵南星等又相继被朝廷所黜,也先后赴东林讲学。他们自负气节,与朝廷相抗。一些退处林野的士大夫,闻讯响应。他们在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他们“每岁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在社会上引起顾宪成像很大反响,朝内官员也遥相应和。东林书院渐渐自成一党,一时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被称为“东林党”,顾宪成也被尊称为“东林先生”,顾宪成、高攀龙等在书院讲学的八人,被称为“东林八君子”。

  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宦官擅权,政治日益腐化。顾宪成说:“在朝廷为官,志不在君父,在地方做官,志不在民生,离官而去,志不在世道,子所不取。”东林人士为匡正时弊讽议朝政、评论官吏,既有鲜明的学术思想见解,又有积极的政治主张。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赃枉法。东林党人提出反对矿监税吏掠夺、减轻赋役负担、发展东南地区经济等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各种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竞争局面。反对派将在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为“东林党”而加以无端攻击诋毁。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