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说明朝三百年_孙景峰/李金玉【完结】(118)

  天启初年,东林党由于在“移宫案”中力主郑贵妃移宫,扶持熹宗即位有功而命运出现了转机,一大批东林党人被重新起用,当时的首辅刘一景、叶向高,吏部尚书赵南星,礼部尚书孙慎行,兵部尚书熊廷弼,都是东林党人或东林党的支持者,可以说,明朝的军事、政治、文化、监察和人事大权全都被东林党掌握,他们从在野的清流成为主持朝政的主要力量,《明史》记述此时:“东林势盛,众正盈朝。”连魏忠贤对赵南星也有几分敬畏,安排自己的侄子去拜见他。但赵南星拒绝与魏忠贤接近,对与魏忠贤关系密切的官员严加纠劾,东林党与阉党的矛盾又尖锐起来。

  杨涟像后来,魏忠贤窃据了司礼秉笔太监兼掌东厂事等职,且与熹宗乳母客氏狼狈为奸,组成“阉党”集团。开始对东林党人实行血腥镇压,向全国颁示《东林党人榜》,公开逮捕迫害大批东林党人士。阉党干将魏广微为了迎合魏忠贤,将朝野中的东林人士翦除干净,竟凭个人好恶,将朝中官员逐一排队,分为两派,编造《缙绅便览》,上列具体官员名单,用笔在名单上圈点。心腹者加圈,极为重要的东林官员,就在名字旁点三点,次者二点,又次者一点。其中被重点者有赵南星、高攀龙、杨涟、左光斗等100余人。然后将编好的名册秘密呈献魏忠贤。

  天启四年(1624年),南北两京合朝官员70余人也纷纷上疏,讨伐魏忠贤,要求铲除阉党,东林党与阉党之间的斗争迅速白热化。结果,东林党人杨涟因弹劾魏忠贤“专权乱政,欺君藐法”等二十四大罪被捕,与左光斗等人同被杀害。次年,魏忠贤又对东林党采取了残酷的镇压行动,大肆搜捕东林党人,许多著名的东林党人冤死狱中。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又杀害了高攀龙、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7人,魏忠贤又命人编《三朝要典》,借红丸、梃击、移宫三案,打击东林党。魏忠贤还指使党羽新都御史王绍徽编纂《东林点将录》,《东林点将录》仿照民间流传的水浒故事中“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列东林党名单,企图将其一网打尽。同时,由政争迁怒于讲学,又矫旨拆毁全国各地书院,禁止讲学活动。曾经掌握朝政的东林党,仅三年时间内,被残酷杀害的有数十人,下狱遣戍者达数百人,其他被革职、蒙冤、株连、打击者有几千人以上,东林党人几乎被魏忠贤驱尽杀绝,全部覆没。  

  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后,惩处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钦定阉党逆案,总计处理的阉党达460余人。昭雪平反东林党人冤案,对被害惨死的给予特别礼遇,顾宪成、高攀龙、杨涟、周顺昌、邹元标等去世诸臣均加赠官爵。遭削夺的一批东林官员重新起用,同时并下旨修复东林书院。东林党人虽然又一度入阁,但不久,在袁崇焕被捕治罪以后,东林党人又被迫退出内阁。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一直延续到南明时期。

  F0 11 明朝的经济与社会

  农业与手工业

  明人绘《田家图》

  明代腰机

  在明朝200多年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之唐宋元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人口方面,《明实录》所载明朝最高人口数字只有7000余万,但许多学者认为实际上应超出1亿(还有人认为可能达到1.5亿)。明朝耕地面积也在逐渐增长,最多时超过8亿亩,但耕地面积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人口膨胀规模,已经形成了人口压力严重和耕地不足的局面。

  明人绘《田家图》在农具、耕作技术、灌溉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朝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农民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于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在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传统的农业单一经营方式已被突破,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棉、麻、桑、蓝靛、茶树、甘蔗、蔬菜、果木、花卉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很多农民在种植经济作物时还往往进行一些初级加工,或兼营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以补粮食生产之不足。明朝人总结说,三吴明代青花云龙纹扁瓶地区赋税苛重,然而“闾阎不困”,就是因为当地人“射利无微不析,真所谓弥天之网,竞野之罘,兽尽于山,鱼穷于泽者矣”(见谢肇淛《五杂俎》卷3《地部一》)。在松江、苏州二府,棉作已经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二府,则是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地区需要依赖邻近地区提供商品粮,湖广、江西等地成为新的粮食生产中心,承担了向江南、福建、广东供给粮食的任务。江南本为唐宋以来最大的粮食产区,时谚云“苏湖熟,天下足”,而到明代,由于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谚语已变为“湖广熟,天下足”。

  经营地主的出现是明朝后期农业生产领域中的新现象。他们与单纯出租土地、坐收地租的传统地主不同,以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管理为特点,亲自参与生产过程,注重集约经营,改良土壤、水利,进行认真、细致的经济核算,以提高生产效率。其所经营,通常也已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而包括了许多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相关的副、牧、渔业,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明朝后期的常熟人谭晓,因当地“田多洼芜”,低价购买了大量空闲土地,雇佣乡民百余人,“凿其最洼者为池,余则围以高塍,辟而耕,岁入视平壤三倍”。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视地形、土壤情况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凫昆虫,此类副产品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其本人“纤啬惮费”,生活节俭,因此“赀日益,窖而藏者数万计”(见李诩《戒庵老明代镀金铜佛塔人漫笔》卷4“谈参传”条)。经营地主对僮仆、雇工等劳动者注意改善待遇,以充分发挥其生产积极性。成书于明末的《沈氏农书》总结这方面的经验称,“炎天日长,午后必饥,冬月严寒,空腹难早出,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以早粥……饱其饮食,然后责其工程,彼既无词谢我,我亦有颜诘之”(见张履祥《补农书》卷上)。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