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正说明朝三百年_孙景峰/李金玉【完结】(86)

  “骑在万岁头上的九千岁”魏忠贤(2)

  2002年,在陕西省榆林市旧城大街附近的新明楼发现一尊铜像,此铜像高2.05米,身穿四爪蟒服,眉心有一“白毫”(眉心珠),脸上无胡须。经专家考证,此乃魏忠贤之铜像。当时,任延绥巡抚的朱童蒙在“镇南之祠”为魏忠贤修建了一座生祠。魏忠贤倒台后,各地生祠遂废。明末清初之际,榆林政权更迭频繁,到了清代,这尊魏忠贤像已不为人们所识。由于当地人民不知真情,一直将魏忠贤的铜像当做佛像供奉了数百年。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熹宗病死,其弟弟、信王朱由检即位,就是崇祯。魏忠贤还想继续控制崇祯帝。据说,魏忠贤曾进献国色四人,带有香丸一粒,名“迷魂香”,要把崇祯皇帝变成痴皇帝,但没有得逞。崇祯皇帝即位不久,就把客氏赶出皇宫。同时,各地官民上本论魏忠贤之罪的竟达数百本,崇祯片纸不遗,亲自披阅,看到阉党所为令人发指,不禁动怒,下诏擒拿魏忠贤等人,抄没家产。十一月,魏忠贤被免去司礼监和东厂的职务,谪发凤阳守祖陵。这是一个试探,崇祯看到没有引起大的骚乱,便命锦衣卫擒拿魏忠贤,魏忠贤行至途中,接到密报。想到昔日的荣华富贵,魏忠贤也感到生不如死,便悬梁自尽了。崇祯下令分魏忠贤尸体,悬其首级于河间示众。又下诏在宫中浣衣局杀了客氏。同时,斩杀了许多魏党党羽,抄没他们的家产。魏忠贤及其党羽落得一个可耻的下场。

  F0 8 名臣名将

  明朝开国第一武将徐达

  徐达(1332~1385),明朝开国第一武将,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出身于农家。徐达谋略过人,治军严明,智勇兼备,战功卓著,在帮助朱元璋攻灭张士诚、陈友谅等割据势力,北伐元军,消灭元朝等重大战争中都立下赫赫战功,名列功臣第一。明朝建立后,因功被任命为中书右丞相,且先后被封为信国公、魏国公。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并称赞其“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1385年2月,徐达因病去世(一说被朱元璋害死),结束了他的戎马生涯。死后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并赐葬钟山北麓(明太祖朱元璋之孝陵北)。

  徐达像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徐达在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加入郭子兴的起义军队伍,隶属朱元璋部。至正十五年,他随朱元璋渡过长江,攻克采石,打下集庆(今南京),辅佐朱元璋创建政权。后来奉命以大将军身份领兵攻取镇江,因功被授以淮兴翼统军元帅。至正十七年,他率兵东进,克常州、取常熟、江阴等地,屡次打败张士诚的部队,成功地阻止了张士诚军的西进。次年,奉命留守应天(今南京),升为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至正二十年五月,徐达与中翼大元帅常遇春在九华山下设伏,斩俘陈友谅万余人。后来又随从朱元璋设伏应天城下,再次大败陈友谅军,俘获7000余人。第二年,在攻打江州(今江西九江)战役中,身先士卒,率师猛攻,迫使陈友谅退兵武昌,并领军追至汉阳,战后因功升为中书右丞相。至正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次年,官升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以大将军衔率师出征,按照朱元璋先克淮东、再占浙西、后破平江(今江苏苏州)的军事方略,进攻张士诚,攻克泰州。次年攻取高邮、淮安、兴化(今均属江苏)等地,彻底占领淮东之地,接着占领浙西,连战皆捷。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攻陷平江,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余人,再次因功封为信国公。同年十月,徐达被朱元璋任命为征虏大将军,同副将常遇春率师二十五万开始北伐,不久攻取山东,随即占领河南,然后很快挥军攻下大都(今北京),改名北平,宣布了元朝的灭亡。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为防备退居漠北的元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加强战备,兴修长城。命徐达领兵平定山西,又向北驱逐元残余势力,主持重修北京的咽喉重地——居庸关,以防止蒙古骑兵的突袭。洪武三年,徐达率兵出潼关,趋定西(今属甘肃),进剿元朝大将扩廓帖木儿,经过激烈战斗,大败元军,擒获元朝郯王、济王以下文武官员一千八百余人,士兵八万六千余人。论功升至中书省右丞相,参理国事,并晋封魏国公。朱元璋命他镇守北方军事要地北平(今北京)。他在北平徙民实边,大兴屯田。他善于治军,号令严明,士卒都愿意以死效命。由于他长年在外征战,加上他在战争中的杰出表现,使他获得了“谋勇绝伦”的称誉,甚至连明太祖也与他有“布衣兄弟”之称。

  莫愁湖——相传朱元璋与徐达曾在湖边下棋作为明代的开国功臣,一生从事军旅生涯的徐达深知边塞对于国家的重要,再加上明朝初年蒙古残余势力骑兵不断南下骚扰明朝边境。于是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徐达“发燕山等卫屯兵一万五千一百人,依山傍海筑长城及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这就是闻名世界的山海关。嘉靖年间的《山海关志》里面记载说:“国朝洪武十四年,创建城池关隘,名山海关。”从此,山海关成了北京东面的咽喉要塞。山海关的修建,使这一带的长城固若金汤,成为阻止蒙古骑兵南下的重要屏障。也使得周边的老百姓从此免于战乱,更使大明王朝从此没有了蒙古兵经常在这一带不断骚扰而又奈何不得的痛楚。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