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明清的帝国偏执与盛世张皇:糊涂读史_端木赐香【完结】(24)

  总之,中国皇帝就这么自作多情,英使还真是没招。更可笑的是,中国皇帝所有的目的就是叫人叩头。如果人家不叩,即令其回国,咱脸上也不好看。所以,多情的皇上指示和世泰:不管怎么哄,也得把他们哄来,叩了头再走!和世泰一看主子这么多情,哄不了英使,只好转头来哄主子了:这些贡使仰荷天恩,至诚感服,奴才教他们叩头,可惜他们太笨,起跪姿式不怎么帅。嘉庆的意思是,不怎么帅就不怎么帅吧,跪下即安。这皇上一高兴,在使团到京的当晚就要接见。阿美士德说:不行,国书与礼服既未到,而且,晋见时我们可不下跪的。

  英使如此无情,和世泰没招了,只好继续哄皇上:正使病倒,不能晋见。

  多情的皇上:副使进见。

  和世泰:副使俱病(两个副使),等正使病好后,一块儿晋见。

  嘉庆一听,多情遭遇无情戏,大怒,当即命令,将英使驱逐出国,礼物全部退回。后来又觉得不对,一点礼不收,也太不给人家面子了,遂收下部分礼物,同时,回赠英国白玉如意一只,翡翠玉朝珠一盘,大荷包两对,小荷包八个。同时派人传话给英使:“此次尔等奉国王之命,来天朝纳贡,不能成礼,即属尔等之咎,仰荷大皇帝深仁大度,不加谴罚,仍赏收尔国王贡物,颁赏珍品,此乃天高地厚之恩,尔等回国,不可不知感激。”(《清仁宗实录》卷323,第2页,台北华文书局1970年印行)

  看意思,英使不叩头,咱更多情了,反而认为夷人不通教化,咱礼仪之邦,不能跟他们一般见识,还希望他们回国后能反省一下,心存感激。

  那么英国人的反省是什么呢?阿美士德回国后,英国国内就出现这样一种见解,政府只有三条道路可走:“武力强迫中国据合理的条件管理贸易;绝对服从中国所制定的一切制度;根本放弃交往。”(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第64页)

  英国政府显然走的是第一条道路。这就是嘉庆皇上多情的代价吧?

  第23节:大清帝国羞答答的外交

  大清帝国羞答答的外交

  前面说过了,1793年,马戛尔尼使华时,英王乔治三世给他的任务之一就是恳请准英国派公使驻京。马戛尔尼自作多情的一面是:他这次来,就没打算再回去了。那倒是,他们来一回也不容易,将近一年的海上行程,数次的台风与飓风,疫病与伤亡,所以,他就是英国驻大清第一任公使了。马氏不知道,堂堂的大清没有外交,如果愣说它有外交的话,那么仅仅拥有与藩属之间的朝贡外交。

  马氏的多情老叫我们窃笑。他根本不知道,那时的大清就像酒桌上那最虚荣的哥们儿,买单的时候,叫唤着往账台前冲。大清就是这德性。可马氏居然说:“如果中国政府愿意派使臣到英国,为互派使节之举,英国尤为欢迎,所有船只一切,可由敝国代为筹备。”这不是瞧不起俺大清吗?于是,年届80的乾隆,回复得更多情,大致意思如下:准使驻京,与天朝体制相违,断不可行。洋人愿来天朝当朝的,一是得穿天朝服装,二是永远不准再回本国。这次你们要求驻到天朝,不但不换服装,还来往自便,实属无益,因为外藩使者驻京,行止都有规矩,从来没有听其自便过。若留尔等在京,语言不通,服饰不同,没有地方安置啊。天朝又不愿意强迫你们换天朝服装。假若天朝派人驻尔国,难道你国就能遵行?再说了,西洋国家这么多,都学你们留京不走,那不就乱套了?

  结果,英殖民者的阴谋没有得逞。

  当然这半个世纪之间,英国不时地提出互派使节一事,但都被清政府义正辞严地拒绝了。直到鸦片战争,大清挨过大英的大棒之后,局面才有所改变。所谓的大棒,有人把它翻译成棍子——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说:“在使中国人向惟一能使其相信的论据——棍子的论据让步前,不仅必须让他们看到棍子,而且必须让他们的背上尝到棍子的滋味。”我觉得还是大棒好,至少比棍子文雅些,于大清的自尊或可有所弥补。不得不承认的是,巴麦尊对于大清挨整砖不挨半截砖、敬酒不吃吃罚酒的精神还是了解得比较透彻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再提互派使节之事,咸丰虽然嘴上说着“此事断难允准”,并且想出一个折衷办法,希望英人遇有大事可三年一次或五年一次进京面诉,并且一切开销都由中方承办。看看,英国表示不缺钱,咱大清更要表示不缺钱。问题是双方都不吃这一壶,特别是英国人,表示仍要动兵,咸丰遂委委屈屈地同意了。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从1793年马氏使华,到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英国人终于打到大清的心脏部位了。

  问题是英国多事,进驻中国北京以后,还一再强烈要求大清向英国派驻使节,大清一听就犯愁:这可咋办啊?一是路远,二是花钱,三是还怕不得其人,以致贻羞域外,贻笑外邦,丢不起那人啊!种种考虑,导致大清忸怩到1875年。眼看着不能再忸怩下去,政府一狠心,把曾国藩的好友,李鸿章的同学,曾给僧格林沁做过幕僚的郭嵩焘给推了出来,要他出任大清第一任驻英公使!其时,公使还分四等:头等公使,是全权大臣,负责接待,与所驻国交涉及画押等事务。二等公使,代国家办理入境事务、觐见和呈递国书。而我们派遣公使,一般是二等。清朝的派遣证上,还不乐意用公使这个头衔,仍称“出使钦差大臣”。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