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一听,问:你确定吗?确定?好,我亲自出马验验。
《清史稿?洪承畴》载,皇太极一见洪承畴,就把自己的貂裘解下来披到了对方的身上。虽说这种动作有些装模作样,但他被感动了。何况领导不但嘘寒,还问暖来着。领导问他:“先生得无寒乎?”就这么一个动作,一句话,承畴被领导“忽悠”傻了。他“瞠视久”,说:“真命世之主也”。说毕,叩头请降。
投降就投降,反正咱们流行皇帝轮流做,明年到咱家。问题是没到咱家,到爱新觉罗家了。于是有人气愤不过,于是谣言就出来了:洪承畴降清,根本不是皇太极一件貂裘解决的,相反,皇太极把自己最心爱的女人,即清史有名的孝庄皇后(当时还只是个妃子,封号为庄妃)倒贴出来才成功的。虽然汉家主流文化向来视女人为衣服,但此衣与彼衣,毕竟有所区别。此衣是人皮做的,彼衣是貂皮做的。特别是对于送衣服的人来讲,能送出前者,总比送后者略显出手阔绰一些。而民间版本,向来善于对前者描述得津津有味,好像他老人家亲自历过一般:夜黑了,牢门轻启,天人般的庄妃飘然而至,先进参汤,后进玉体。至于承畴的身体绝食到两腿发飘是否有那余劲、心情绝望到欲死欲活是否还有那情淫欲,则不管了。反正说什么,他们也要让皇太极戴上绿帽子的。
但可疑的是,那皇太极,他犯得着吗?杀了一个洪承畴,也不至于啃不动大明的江山。爱惜一个洪承畴,多赏他美女田宅也就是了,哪里犯得上陪上自己的夫人?再说那洪承畴,即使皇太极有那投怀送抱之美意,洪承畴也没那资源共享之色胆,以后还玩不玩了?当然了,也许有人会说:洪承畴当时并不知道她是庄妃。呵,这就对了,因为这更加印证了我故有的猜测:大清第一个皇上的女人陪大明的臣子睡了,即使这一切仅仅停留在谣言与暧昧的层面上,也会对汉人受伤的心灵构成些许安慰——呵呵,你满人坐了俺大汉家的龙椅子,但却同时戴上了俺大汉家的绿帽子。黄袍子是暂时的,绿帽子则是永久的!
故事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但是别慌,俺光顾着讲故事,还没扯上正题呢。降后的洪承畴与清朝统治者又进行过几次互动,特别有意思。
第一次互动:承畴上朝。皇太极赐茶与之谈心。皇太极问洪:“朕观尔明主,宗室被俘,置若罔闻。将帅力战见获,或力屈而降,必诛其妻子,否亦没为奴,此旧制乎,抑新制乎?”问得洪承畴不知如何回答,只好含糊说:“旧无此制。迩日诸朝臣各陈所见以闻于上,始若此尔。”其实这个问题真的不好回答,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要求的就一个忠字,中国传统法制思想,就一个连坐制,两者合到一块儿执行,任何臣民犯事,家属都得陪绑!只不过,朱元璋与朱棣在这方面,执行得更来劲而已。特别是朱棣,搞政治就像耍流氓。大臣们估计就是把朱家祖传的这些手腕传达给崇祯了。
且看皇太极怎么说?他说:“君暗臣蔽,遂多枉杀。将帅以力战没敌,斥府库财赎而还之可也,奈何罪其孥?其虐无辜亦甚矣。”
皇太极这番话,把个洪承畴说得“垂涕叩首”。我也是,虽然跟我八竿子打不着,但我也差点掉泪了:皇太极竟然具有西方骑士精神的风采。众所周知,西方骑士之间从无杀俘之习,一般是好吃好喝的招待,等着对方领主拿钱来赎。皇太极的话里,竟然透露那么一丝丝的人权气息。一句话,将帅被俘,赶紧去赎,不要怂恿他去自杀,更不能罪及其家人,株连无辜。
当然,皇太极的子孙在后来的执政过程中,并没有保留并发扬这么一种骑士风度。它只是黑暗里一颗流星的划过。但是就这么一划,我们已经能够欣慰半天了:谁敢说,中国的历史里,没有人权思想的碎片?而我们要考证的是:为什么这些碎片无以成势?
第28节:洪承畴与新领导的互动(2)
第二次互动:承畴以疾风扫落叶之势追击大明“残余势力”,有功而加封太傅兼太子太傅。腰杆子越来越硬,出的主意也越来越汉化。他给清朝统治者上疏:“疏请定会推督、抚、提、镇行保举连坐法。”皇上一听居然马上下旨:“自后用督、抚、提、镇内院九卿咸举所知。得人者赏,误举者连坐。”初入主中原的清朝统治者,根本不知道汉人有连坐传统。承畴这么一教,他们马上虚心接受。从小里讲,这些大明遗臣要把清朝统治者培养成大明那样喜欢株连的统治者,从大里讲,是要把满人汉化为缺少人性的族群。幸亏满人没有全听,至少没让他们的女孩儿缠小脚!但寡妇不得再嫁他们倒是慢慢接受了。导致本有转房婚习俗的他们,矢口否认孝庄下嫁小叔子一事,把个原本很人性化的浪漫故事给遮盖得严严实实,好没意思!
第三次互动:明桂王奔缅甸,上命承畴追击。承畴回:“兵部密咨令速攻缅甸。臣受任经略,目击民生凋敝,及土司降卒尚怀观望,以为须先安内,乃可剿外。”“剿外必先安内”,承畴也知道这政治常识啊!他说得对,云南还没弄妥,打什么缅甸。他的上级领导也依了他,最后当然内外皆安了。
“攘外必先安内”的发明者,应该算是洪承畴吧?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