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后方不稳,回乡又前景叵测,不如留下来。旭烈兀审时度势,做出了明智的抉择——驻兵伊朗,静观其变。
在西征的时候,蒙哥汗给了旭烈兀相当丰厚的军事资本,而在1256年他正式开始战斗的时候,已经以“伊儿汗”发号施令,伊朗、阿塞拜疆、小亚细亚的总督和将军们都服从于他,“其势足以自帝一方”①。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遣使向这位兄弟寻求支持,但旭烈兀都不为所动——竞争大汗之位已经不可能,那么,只能从两位大汗中选一个来遵奉。至于尊奉谁,就看你们谁更厉害了。你们去斗吧,有结果通知一声就好了。
他开始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营造自己的独立王国,虽然他没有得到汗廷的册封,虽然在各地还有着应当直属于大汗的行政长官。但现在天下大乱,一切,都听命于我“伊儿汗”吧。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从成吉思汗开始,蒙古帝国虽然实行分封,各子都有自己的汗国。但各汗国的封地仍由大汗委以长官统管,诸子在其封地上只享有一定数量的赋入。其行政权、军事权很大程度还属于中央直辖。若不是这样,帝国的分裂恐怕早就难以遏制。窝阔台、蒙哥时代的伊朗等地,最高军事长官是绰儿马罕,他死后拜住接任,最高行政官是成帖木儿,都是直接受大汗汗廷委任。旭烈兀西征,各地的将军、总督出兵出饷,全是大汗命令。
现在,先大汗没了,新任大汗还没决定。当初的一切行政关系全都乱了套。金帐、察合台、窝阔台各汗国的汗王们一跃而成为自己封地的真正“国家首脑”。原本是大汗的各级官吏,都成了他们的臣属。
可以说,要不是在南宋钓鱼城下,蒙哥汗不能确定原因的突然暴死,伊儿汗国是否会建立,还是未知之数。
但无论怎样,“伊儿汗”旭烈兀成为了这块东起阿姆河,西至地中海,包有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北自高加索,南抵印度洋的土地上的主人。
因为他从1256年便开始自称“伊儿汗”,很多史家把伊儿汗国的建立定在这一年,但这有些牵强。直到1260年,旭烈兀还没有真正算是建立了一个国家,最多只是一个雏形。
这么个尴尬的政权自然不会被人承认,金帐汗国别尔哥汗首先发难,向旭烈兀讨要阿塞拜疆。理由相当充分:蒙古帝国所有的国土都是属于整个黄金家族的,人人有份,除非大汗亲自册封才算是你的。何况,你西征的时候,我金帐汗国出兵相助,总不能白忙。
旭烈兀此时等于是没了家长的野孩子,别说一个堂兄,在两个兄弟决出胜负之前,大汗的话都不听。何况,阿塞拜疆经绰儿马罕、拜住等人经营多年,土地肥沃,城镇繁荣,还有水草丰美的木甘草原,怎能拱手让人。
于是,当忽必烈、阿里不哥一对亲兄弟在帝国东部打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别尔哥汗和旭烈兀两个堂兄弟也在帝国西部大打出手。
1262年,别尔哥汗首先派遣那海率军3万在打耳班与旭烈兀交战,大败而归。而不久,那海折回突袭旭烈兀驻军,迫使旭烈兀仓促横渡幼发拉底河,自己的士兵被杀和落水溺毙的不计其数,差点把本钱全部赔光。
旭烈兀临危不乱,迅速收拢部队,扼要地,守要冲,坚壁清野,不给别尔哥汗以继续扩大战果的机会。
别尔哥汗虽然获得了正面战场的胜利,却无法攻克旭烈兀的一个个城池,折腾半天,阿塞拜疆还是没有到手。两个兄弟乃至他们的子孙从此结下深仇,在以后的一个世纪中,战争频起,马木留克王朝、拜占庭帝国也被他们拉到各自阵营壮声势。
1264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终于落下帷幕,阿里不哥战败,沦为阶下囚。忽必烈成为了蒙古帝国第五任大汗。
可是,这个大汗有点注水猪肉的味道,成吉思汗册封的三大汗国全都不予承认,这么一来,忽必烈能不能保住面子,就看旭烈兀的了。
刚把阿里不哥囚禁起来,忽必烈便派出敕使,正式册封旭烈兀为“伊儿汗”,指出“从质浑河岸(即中亚阿姆河)到密昔儿(即埃及)的大门,蒙古军队和大食人地区,应由你,旭烈兀掌管”②。
毕竟是一个母亲的儿子,血浓于水,旭烈兀立即承认了忽必烈的大汗地位,并庄重地接受了他的册封。在蒙古帝国崩溃的时刻,他至少在名义上留在了帝国版图之内。
在忽必烈眼中,旭烈兀实在是一个懂事可爱的弟弟。
1264年,45岁的旭烈兀终于名正言顺的建国立号,成为伊儿汗国第一任“伊儿汗”,定都于蔑剌哈城(今马腊格)。
一直三缺一的蒙古四大汗国,终于都出现在13世纪的世界版图上。
〖①郝经:《复与宋国相论本朝兵乱书》,《陵川集》,卷38
②(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二卷,29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六、左支右绌的阿八哈汗
一生努力,自己却无缘享受果实,这是一个人,尤其是英雄人物最大的遗憾。
这个遗憾,旭烈兀偏偏遭遇了。
1265年2月8日,得到册封,正式成为“伊儿汗”仅一年,只有46岁的旭烈兀便病逝于都城蔑剌哈,把国家留给了自己的长子阿八哈。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