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军一度将马木留克军击溃,占据主动,但主帅忙哥·帖木儿却在混战中负伤,只好率中军后退。这一举动使得军心动摇,马木留克军趁势反攻,艾因贾鲁战役后,蒙古军再一次惨败于马木留克军之手。
阿八哈汗原本希望自己能够圆父亲重夺叙利亚之梦,没想到却重温了父亲的耻辱。但他面对金帐和察合台两线的压力,这次失败,使他再也没有余力发动南线的战事了。
阿八哈汗任“摄政”5年,任“伊儿汗”11年,可说是过着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的生活,东挡西杀连年征战。这已经让他不堪负重,而平日里经常性地酗酒,更让他的身体迅速垮了下来。1282年,49岁的阿八哈汗因暴饮猝死,只比父亲多活了3年。
因为是猝死,伊儿汗国的内乱不可避免地开始了。
〖①②③(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译:《史集》第三卷,103、13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七、叔侄相争——帖古迭儿汗与阿鲁浑汗
阿八哈汗留给继任者一个巨大的问题,他是猝死的,没有留下传位诏书。
虽然“伊儿汗”的继位名义上要蒙古大汗的册封,并要有“忽里台大会”的推举。但从旭烈兀开始,已经有了前汗指认继承者的制度,传位诏书是至关重要的。
阿八哈汗既然没有指认继承者,有实力的亲人们便只能明争暗斗了。
有汗位继承资格的,是阿八哈汗的两个弟弟帖古迭儿和忙哥·帖木儿以及阿八哈汗的儿子阿鲁浑。朝中的重臣,各地的总督,领军的将军们分别归于三人麾下。
眼看要上演“三国演义”,忙哥·帖木儿倒是很体谅弟弟和侄子,很快便追随自己的大哥阿八哈汗,猝死了。
这样一来,帖古迭儿和阿鲁浑这对叔侄提前进入了决赛。在争取各方面支持上,帖古迭儿因为常年领兵,军事游牧贵族大多倾心于他,凭借着“枪杆子里出政权”,终于击败侄子而登基,成为第三任“伊儿汗”。
1282年,帖古迭儿在首都帖必利斯城举行了盛大的继位典礼,为了获取人心,他大慷其慨,将“储存的财宝取来,分赐给后妃、诸王、异密们和贫困者们,在全体军队中每个士兵分得一百二十第纳尔。”①
这么丰厚的赏赐,汗国从上到下都一片欢腾,但有一个人却高兴不起来,这便是阿鲁浑。
身为阿八哈汗的儿子,阿鲁浑有一万个理由认为父亲是要把汗位传给自己的,只不过因为猝死而没有交代,结果让叔叔捡了个便宜。
自己虽然不如叔叔有实力,但也有足够的本钱争一回。阿鲁浑拒绝朝祝帖古迭儿继位庆典,并开始积极准备力量以武力相争。
一年后,认为准备就绪的阿鲁浑举兵反叛,和叔叔兵戎相见。可是,大多数将领本就支持帖古迭儿汗,再加上他当初的巨额赏赐,没有人愿意帮助阿鲁浑。势单力孤的阿鲁浑勉强挣扎几下,便战败被擒。
支持帖古迭儿汗的将军们都强烈要求处斩阿鲁浑,以绝后患。但帖古迭儿汗感到杀死自己的侄子是很不仁慈的行为,犹豫不决,只是把阿鲁浑囚禁起来。
政治斗争一向都是你死我活,留下敌人不但对自己将来不利,更会让追随者感到不安全:要是以后阿鲁浑东山再起,我们怎么办?
诸将或怨或愤,开始对帖古迭儿汗离心离德。
而帖古迭儿汗并没有感到自己坐在了火山口上,还以为内乱平息,开始进行对外邦交。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与埃及的马木留克王朝修好,结成同盟。
这对帖古迭儿汗来说,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已经改信伊斯兰教,自称阿合马。既然都是“穆斯林兄弟”,为什么不能和马木留克王朝和好呢?
可这个决定对其他蒙古贵族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当初,就是马木留克王朝杀死了怯的不花将军和两万将士,夺走了叙利亚,后来又屡屡挑衅,打败忙哥·帖木儿的讨伐军,杀死了很多蒙古人。你怎么可以因为信仰便忘记这个深仇呢?
几乎是一夜之间,帖古迭儿汗成为蒙古社会的众矢之的,没有人再愿意服从他了。
帖古迭儿汗的失误,使得原本已经注定终身与铁窗相伴的阿鲁浑有了出头之日。支持他叔叔的将军们都将他视为结束帖古迭儿汗“倒行逆施”的希望,大将不花首当其冲,将他释放,并自愿帮助他夺回汗位。
1284年,阿鲁浑再次举兵叛乱,这一回,形势逆转,所有的将军都站在他一边。在位仅两年零三个月的帖古迭儿汗众叛亲离,成为阶下囚。阿鲁浑不像叔叔一样有妇人之仁,下令将帖古迭儿汗处死。
杀了叔叔,阿鲁浑便是新的“伊儿汗”了。但他和祖父、父亲一样,在得到蒙古大汗诏封之前,坚决不肯继位,仅用“摄政”之名执政。直到两年后,元世祖忽必烈的使者“带来诏敕如下:册封阿鲁浑继承其父为汗”②,阿鲁浑才正式以“伊儿汗”之名行使统治权。
新官上任三把火,阿鲁浑汗首先任命了犹太人撒菲·倒刺为宰相,整顿财政。在他之前,伊儿汗国的宰相是苫思丁·志费尼,是历旭烈兀、阿八哈、帖古迭儿三朝的老臣,德高望重。但对于竭泽而渔式的统治方式并没能有效地阻止,始终难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宰相,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不过他的弟弟阿老丁·志费尼却是大史学家,《世界征服者史》的作者,倒使得哥哥名留青史。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