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数十年后,在一代文豪龚自珍笔下,仍然是“准噶尔故壤,若库尔喀喇乌苏,若塔尔巴哈台,若巴尔库勒,若乌鲁木齐,若伊犁,东路西路,无一庐一帐是阿鲁台(即厄鲁特)故种也”⑥。
1759年,准噶尔彻底被清帝国平定,乾隆皇帝亲书《准噶尔全部纪略》,志得意满的在他的“十全武功”中增加了两个条目。
准噶尔人与他们的汗国一起消失,准噶尔成为中国第二大盆地的名称。至此而后,游牧民族再也没有在世界舞台上担当过主角,成为彻底的陪衬。
鲜血被大风吹尽,曾经的辉煌也已经无人谈起,人们只能从落满历史尘灰的故纸当中点滴地看到他们曾经的亮剑,以及这“虽败犹荣”之后的无尽悲怆。
〖①昭琏:《啸亭杂录》,卷三《西域用兵始末》,北京,中华书局,1997
②《清高宗实录》,乾隆二十八年八月癸酉
③赵翼:《皇朝武功纪盛》,卷二《平定准噶尔前编述略》
④魏源:《圣武记》,卷四《乾隆帝荡平准部记》,149页,中华书局,1984
⑤《清高宗实录》,乾隆十九年五月壬午
⑥龚自珍:《上镇守吐鲁番领队大臣宝公书》,见《皇朝经世文编》,卷81《兵政》〗
第九章 迁徙时代的终结——土尔扈特汗国
〖一个生于迁徙死于迁徙的汗国。他们进行了游牧民族最后一次大迁徙,也宣告了迁徙时代的终结。〗
迁徙,对于农业民族来说,是最无奈、最痛苦的选择。开拓一片土地,建屋、耕种,要付出无尽的艰辛,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以耕种为生的农民一旦迁徙,就预示着残酷的天灾和毁灭的战火已然来临。
而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迁徙虽然有时也有着“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无奈,但更多时则象征着生机与希望。在迁徙之后,获得的辉煌往往比从前更为耀眼。大月氏人被匈奴击败,国王的头骨成了饮器,但在迁徙中亚之后,崛起了强盛的贵霜帝国;汉匈争霸,匈奴人最终失败,远徙欧洲,从而出现了“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匈奴帝国;保加利亚人在度过多瑙河之后,才出现了让东罗马帝国都不得不纳贡的保加利亚王国……
这样的例子,着实太多了。当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如狂风一般对外扩张的时候,那何尝不能看作是一次又一次迁徙呢?
而在17~18世纪之间,火器的时代来临,定居民族的科技已经足以抵御马上民族的彪悍,游牧民族的迁徙已然进入尾声。
可每个时代,都会有不合时宜者,他们不愿意向命运低头,他们想固守自己的生存方式,他们无视潮流。
你可以称他们为蠢人,也可称他们为英雄。
土尔扈特人,用他们两次迁徙向世人证明了他们的执著、勇敢与坚韧,完成让时人和后人的都瞠目壮举,同时,也以他们的鲜血和泪水宣告了迁徙时代的终结。
一、西迁——去寻找安乐的牧地
当成吉思汗的子孙所建立的国家一个接一个衰落和灭亡之后,黄金家族之外的蒙古人终于有了自己独立登台表演的机会。而最为人所瞩目的明星,无疑是卫拉特人。
俗语云,合则强,分则弱。但卫拉特人的历史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四部卫拉特在一起的时候,虽然也有也先获得蒙古帝国汗位的辉煌,却也只是昙花一现。在面对蒙古正统势力的进逼下,节节败退,重新回到了边缘地位。而在分开各自发展后,倒是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雄霸青藏高原的和硕特汗国,与清朝争雄的准噶尔汗国便都是在卫拉特联盟崩溃后,先后崛起的。
土尔扈特人是在卫拉特人纷纷自奔前程时,最早独立书写自己故事的部族。
17世纪二、三十年代,四部卫拉特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作为盟主的和硕特人越来越受到重新崛起的绰罗斯家族准噶尔部的威逼,地位日渐不稳。而地位摇摇欲坠的盟主是无法维持联盟中的秩序的。准噶尔“恃其强,侮诸卫拉特”①的事件频频发生。
土尔扈特部既不愿受准噶尔人的欺侮,但又没有力量与之抗衡,最好的办法似乎只有效法祖先,进行迁徙。可迁徙到哪里?众多的人畜如何统筹?这都是费时费力的,首领和鄂尔勒克仍在犹豫。
1625年,一场大的战乱,使得和鄂尔勒克下定了决心。
这一年,准噶尔部首领哈喇忽拉的儿子们因为财产发生内讧,各自领兵互相攻杀。这原本只是家族内讧,但因为准噶尔的强大,其它部落包括土尔扈特也被卷入其中,从而出现了四部卫拉特的大战乱。盟主和硕特部束手无措。
这样毫无意义杀伐内讧,和鄂尔勒克厌恶至极,为自己的部族找一块安乐的牧场,远离战争和死亡,已经刻不容缓,他下定决心准备迁徙了。
而在此时,早在1618年派出寻找新的栖息地的家臣回到了卫拉特,向和鄂尔勒克报告,在远离天山草原的伏尔加河下游一带,也就是在伏尔加河与厄姆巴河之间有一块宽阔草地,那里水草丰美,人烟稀少,以前虽然是诺盖汗国的领地,但现在诺盖人“离开了伏尔加河中下游的游牧区,迁往亚速夫草原,甚至希瓦草原”②,已经是地道的无主之地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