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代皇陵命运大揭秘:来龙去脉_何木风【完结】(24)

  来龙去脉天将划隋乱,帝遣六龙来,森然风云姿,飒爽毛骨开。飙驰不及视,山川俨莫回。长鸣视八表,扰扰万弩骀。腰间大白羽,中物如风雷。区区数竖子,搏取若提孩。手持扫天帚,六合如尘埃。艰难济大业,一一非常才。维时六骥足,绩与英卫陪。功成将八鸾,玉辂行天街。荒凉昭陵阙,古石埋苍苔。--(宋)苏东坡:《六骏赋》

  的。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李世民在一次作战中与随从丘行恭失散了,敌方的骑兵一箭射中了飒露紫,丘行恭拼死护驾。后来李世民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就把这段情形刻在了石屏上。中箭后的飒露紫垂首侍立,丘行恭果断拔箭,这种救护之情,实在是人马难分,真挚感人。无论如何,昭陵都是中国大唐盛世的一个缩影,虽然李世民口口声声要薄葬,但仅从昭陵的地面建筑来看,并非如此才招惹了那些胆大妄为的人。昭陵的命运

  唐朝结束后,五代开始。温韬在镇七年期间,凡是在他管辖境内的唐陵,几乎都被挖掘。据史料记载,温韬从昭陵墓道进去,见到地下宫室建筑宏丽,简直同朝内宫殿一般。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寝。正寝东西两厢各有一座石床,床上放置石函,打开石函,内藏铁匣。铁匣里面尽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珍贵图书。其中最贵重的当首推王羲之的真迹了。被发现时,纸张和墨迹都还跟新的一样。这些珍贵藏品,全被温韬取了出来。又据记载,只有唐高宗李治的乾陵,因受风雨阻挡,没有被发掘。到了明代,于慎行还在他所著的书中说,世上所传王羲之的《兰亭帖》已葬入昭陵,但是,"以史考之,此本复出人间矣"。他认为,史书所记,确有其事,"此知兰亭真帖出自昭陵,人间必有其本"。遗憾的是,"第不知复沦没于何代耳"。昭陵六骏体现了中国人民无比的智慧和创造力,鲁迅曾称赞说:"汉人墓前的石兽多半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其手法简直前无古人。"86

  昭陵被挖掘不止这一次,但仅这一次就足够李世民在天之灵痛哭不已的了。我们在这里要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盗墓。盗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都是一个恐怖的字眼,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对掘墓者的不耻行为的憎恨程度,几乎到了咬牙切齿的程度。原因很简单,在中国"养生送死"的孝道之下,挖别人祖坟的人是不尊重自己祖先的十恶不赦之徒,所以要"斩立决"。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故意破坏墓葬的现象。《吕氏春秋》说,一时陵墓随葬丰厚,"具珠玉玩好财物宝器甚多",于是"无不抇之墓也","大墓无不抇也"。抇,就是发掘。1976年冬季,考古工作者参照《史记》关于秦国历代国君葬地的记载,在陕西凤翔灵山(陵山)一带寻找秦公陵园,但一无所获。后来根据一位农民偶然提供的线索,来到凤翔南指挥村南侧一片历年生长情况不好的麦田勘察。这一带农作物生长状况不佳,是由于古墓葬一般夯土坚实,不利于作物生长的缘故。通过钻探,果然在这里发现了一座规模空前的秦墓,定名为秦公1号大墓。这座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墓葬,从墓葬形制、随葬品规格数量以及殉葬人数等现象看,是"厚葬"的典型。可能正因为如此,曾历经多次严重盗掘。发掘工作开始时,一揭开墓上的耕土层,即发现盗洞247个。发掘到椁室时,仍然有十多个盗洞。经过考古学家的检验,推测出盗洞的年代为自汉代一直延续至唐、宋时代。《史记》中曾经记述,中山地方民间风行"掘据《太真外传》云:杨贵妃缢死之日,一村妇拾得贵妃锦袜一只,如获至宝,在路边"每遇客求一玩得百钱,前后获无数"刘禹锡曾在《马嵬行》诗中描写道:"履綦无复有,履组光未灭,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邮童爱踪迹,私手解鞶结,传看千万眼,缕绝香不歇。指环照骨明,首饰敌连城,将入咸阳市,犹得贾人惊。"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大唐盛世的缩影87

  来龙去脉天将铲隋乱,帝遣六龙来。森然风云姿,飒爽毛骨开。飚驰不及视,山立伊莫回。长鸣视八表,扰扰万驽骀……--(宋)张来《昭陵六骏》昭陵玄武门外,原列置唐贞观时期十四个少数民族首领的雕像,他们是"突厥颉利可汗右武卫大将军阿史那会钵苾、突厥乙弥泥敦侯利苾可汗右武卫大将军阿史那李思摩、突厥颉利可汗右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咄苾、突厥右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薜延陀真珠毗伽可汗、吐蕃赞普弄赞、新罗乐浪郡王金真德、吐谷浑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勤豆可汗慕容曷钵、龟兹王河黎毕布、于阗王伏阇信、焉耆王龙突骑支、高昌王左武卫将军麹智勇、林邑王范头黎、婆罗门帝那伏帝国王阿那顺。冢"习俗。游侠"铸钱掘冢"的事迹,也受到司马迁的注意。唐人颜胄曾经以这样的诗句描述民间盗墓的盛行:"行值古墓林,白骨下纵横。田竖鞭骷髅,村童扫精灵。""石人徒瞑目,表柱烧无声。试读碑上文,乃是昔时英。"韩愈对于东汉陵墓多被破坏的事实,也有"丘坟发掘当官路,何处南阳有近亲"的感叹。掘冢,也曾经是不法贵族官僚的一种游戏。如西汉广川王刘去,就有公开盗掘坟墓的嗜好。《西京杂记》说刘去发掘古墓"不可胜数","国内冢藏,一皆发掘",其奇异者就多至上百。王莽覆亡之际农民军对西汉陵墓的破坏,是见于史书记录年代较早的大规模的盗墓运动。《后汉书》也说:"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由于当时殓尸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发掘所见尸体往往容貌如生,盗掘者有污辱女尸的行为。那么,盗墓贼为什么要盗墓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论述社会行为往往为利益驱动时曾经说到,"劫人作奸,掘冢铸币"等敢于冒死而"不避法禁"者,其实都是出于对财富的追求。他在列举所谓工商货殖之家走上成功道路的诸种致富方式时,又指出"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一例,说田叔这样的巨富竟然是因盗墓而发家的。对随葬品的特殊追求,也是值得注意的。宋人张邦基《墨庄漫录》说到宋徽宗喜好夏商周青铜礼器,于是地方官发掘冢墓求其器以献上的故事。宋88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