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代皇陵命运大揭秘:来龙去脉_何木风【完结】(25)

  昭陵六骏据《封氏闻见记》记载说:"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放置有石麒麟、石辟邪、石马、石像之属,人臣墓则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皆所以表饰坟垄如生前之仪卫耳。"人笔记《铁围山丛谈》说,帝王"好古","世既知其所以贵爱,故有得一器,其直为钱数十万,后动至百万不翅者。于是天下冢墓,破伐殆尽矣"。但也有例外的时候。汉朝人京房的坟墓在东晋时被盗掘,遗体依然完好,"僵尸人肉堪为药,军士分割之"。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元代有"木乃伊"可治愈"损折肢体"的传说,与"僵尸人肉堪为药"的迷信接近。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引用此说,也值得注意。近世吴有如《点石斋画报》有题为"群贼盗骨"的故事,其中写道:"有匪徒将棺木撬开七八具,盗窃枯骨,有谓以之为闷香,有谓以之合药饵。事虽出于拟议,然非专盗衣饰可比矣。"这种取枯骨"以之为闷香"或"以之合药饵"的盗墓动机,实在令人惊异。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大唐盛世的缩影89

  来龙去脉伍子胥"鞭尸"的故事更是让人不寒而栗。历史上发冢斩尸(如拓跋珪挖慕容普麟冢)、剖棺焚骨(如王颁掘陈霸先陵)一类事例还有很多。不过,这种情形往往与盗取墓中随葬财物的情形相互纠结,不易明确分辨。例如策划组织武装盗掘清东陵的军阀孙殿英,竟然自我辩解道,"清人杀了我孙家祖宗三代,不得不报仇革命",盗发东陵被标榜为"革满人的命","革死人的命"。然而其真实动机,其实与一般的盗墓贼并没有什么区别。发掘冢墓在战争中又被作为心理征服的一种手段。明军发掘李自成家族墓地,清军发掘郑成功家族墓地,都是典型的史例。还有一些人纯粹是把盗墓当成了一种乐趣。据《陈书》记载,陈叔陵"好游冢墓间,遇有茔表主名可知者,辄令左右发掘,取其石志古器,并骸骨肘胫,持为玩弄,藏之库中"。他"历发丘墓"、昭陵的陵园,在唐代还称为"柏城",这是由于当时在陵园周围种植大量柏树的缘故。陵园周围为什么要种植柏树?据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风俗通》云:《周礼》'方相氏葬日入圹驱罔象',罔象好食亡者肝脑,人家不能常令方相立于墓侧,而罔象畏虎与柏。"故墓前立虎与柏。或说秦穆公时陈仓人掘地得物若羊,将献之。道逢二童子谓曰:"此名为蝹,常在地中食死人脑,若杀之,以柏东南枝捶其首。"由是墓侧皆树柏。陕西关中唐代陵墓分布图90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死时,唐太宗下令营建昭陵,他曾对侍臣说:"古者因山为陵,又省子孙经营,不烦费人功,此诚便事,九嵕山孤耸回绝,因而旁凿可置山陵处……足容一棺矣,各从俭约。"唐太宗宣扬薄葬的目的是为了使"奸盗息心",免遭"汉氏诸陵无不发掘,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之难。事实上昭陵建制并非简易,而是相当奢华。"石斤棺露骸"的行为,与他"幼而很戾,长肆贪虐"的心理特质有关。所谓自幼性情凶狠怪戾,似乎有某种神经系统功能上的障碍,或许可以理解为反社会人格迹象在童年早期的明显表现。所谓"好开发冢墓",似乎也可以看做病态人格的一种反映。心理学者对于盗窃癖这种"冲动障碍"的分析,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增益对盗墓嗜癖的理解。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G迈耶、保罗·萨门在《变态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盗窃癖中,"许多人都为了获得刺激","许多人都是盗窃狂,因为他们并不真正需要或使用被偷来的物品。他们寂寞的行为就是对一种'无法抵抗的冲动'的反应,因为这样接着就可以获得一种放松感"。盗墓行为的猖獗,使得反盗墓技术也逐渐完善。最普通的反盗墓方式,是隐蔽墓址,使盗墓者不知其处。据说先古陵墓不封不树,不在地面设置突出的标识,其主要出发点之一,就是防止盗掘。《太平御览》卷五五七引《交广记》说到吕岱发掘南越王赵佗陵墓未能成功的故事,指出赵佗"鉴于牧竖所残也","乃令后不知其处"。汉末三国时期盗墓现象的严重,致使种种反盗墓的形式不断更新改进,曾经出现了所谓"疑冢"、"虚墓",即以真假墓葬迷惑盗墓者的情形。其中,我们前面提到的曹操有"疑冢"为典型代表。南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传云曹操冢也。"元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也写道:"曹操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上。宋俞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大唐盛世的缩影91

  来龙去脉

  惩治盗墓贼

  在中国传统宗法社会,坟墓曾经是能够维护祖先精神权威,体现宗族凝聚力的象征。保护冢墓,历来已成为一种道德行为的准则。唐人杜荀鹤诗所谓"耕地诫侵连冢土",表明这种道德规范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也形成了约束。蕃王俨侍立层层,天马排行势欲腾。自是登临多好景,岐山望足看昭陵。--(明)刘伯温死者应使生者忆,今人当重古人绩。昭陵一望长安道,万里今非旧马蹄。--贺敬之:《参观昭陵有感》

  应符有诗题之曰:'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机到丘垄。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清人褚人获《坚瓠集》续集有"漳河曹操墓"条,说有捕鱼者,见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隙,入行数十步得一石门,"初启门,见其中尽美女,或坐或卧或倚,分列两行。有顷,俱化为灰,委地上。有石床,床上卧一人,冠服俨如王者。中立一碑。渔人中有识字者,就之,则曹操也"。以"疑冢"防避盗掘的做法,后世仍有沿用,如石勒、石虎、慕容德、高欢等都曾采用这种史称"虚墓"、"伪墓"的形式。辽宁北票北燕冯素弗墓中人骨无存,骨骸朽毁和被盗墓者毁坏的可能都被排除,因而有学者推断,这是"经过科学清理的第一个'潜埋虚葬'的实例"。(曹永年:《说"潜埋虚葬"》,《文史》三十一辑)传统的反盗墓手段,又包括石椁铁壁以求坚固,储水积沙以防盗凿,以及以机弩飞箭、伏火毒烟来杀伤盗墓者的方式。92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