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关中的工厂,想要生产更多的产品,就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出什么样的价格收购,需要什么样成色的货物,多大的量,也是需要广而告之的消息,被一些外地的百姓,商贾之知道了之后,他们当地正好有产出,可以提供,那么,他们就会想办法组织起来,运送过来赚钱······”
孙享福讲了很多,其实都是关于民生发展方面的一些方式方法,简单易懂,具备可操作性,给了朝堂上诸位大臣很大的启发,原来,国家还可以这么治理。
从头到尾,他基本没有提,怎么处置将那些百姓逼到落草为匪的荆州豪强,这让以与那几家有关系的一些朝臣们大大松了口气,他们觉得,孙正明现在是一心想搞好经济民生,大唐内部也需要稳定,这一篇,应该是翻过去了。
他们却不知道,孙享福看似只讲政治民生,其实,已经在设计对付他们了,林豹他们转做污点证人,这几家的黑材料,早已摆在了李世民的案头,正因为想要彻底打散他们,所以,不能表现的急迫,甚至都不能让他们有所察觉。
他们不是刚拿了大量的土地,需要人手耕种么?
法部的官员一旦开始下乡宣讲,老百姓们很快就知道了自己拥有一些什么权益。
报纸上的信息一旦被百姓知晓,百姓就不会再甘愿在只为了两餐而贡献自己的劳动力。
比如山南道地区,就会有长江水路转运公司,大量招工修建码头,开船收货的消息,关中招工的消息则更是会铺天盖地。
除非这几家能开出比关中各个工厂,或者水路转运公司的条件更好的待遇,否则,他们不仅找不到人给他们耕种田地,甚至,原本一些帮他们耕种田地的百姓,也会经不住诱惑,跑到关中来务工。
地方豪强想要将自己得到的土地都耕种出来,那么,他们想要花的代价势必会很大,因为,信息发达之后,总有人会想要摆脱穷困的命运选择走出去的,这些走出去的人好了,会带动更多的人走出去,形成一股潮流,这股潮流,不是谁说挡,就挡的住的,有律法作为保证,那些地方豪强除非造反,否则,无解。
当然,即便是他们造反,响应他们的百姓也会很少很少,有好日子谁不会过,谁会陪着你玩命?
这还只是第一步,实际上,其实并没有给这些地方豪强带来多大的损失,他们大不了将一些种不完的田地退耕,种上不需要太多人打理的树木之类的就好。
真正对他们的根基造成冲击的,是那些走出去的普通百姓富了之后,对于他们本族人的影响。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即便那些豪强的本族子弟,以往可以吃饱,能穿的体面,可当人人都比他们吃的更好,穿的更体面,住的更豪华的时候,他们肯定就会思变,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更多明的,暗的,经济手段,来拉开他们与那些走出去的百姓的差距,一旦形成趋势,就是地方豪强势力被彻底拔除之时了。
能想到这么深的,整个朝廷上几乎没有,李世民,房玄龄,也是在看过孙享福的密奏之后,才了解他整个谋划的,用李世民当时的原话来说,“正明此策,真是神来之笔也!”
“陛下,老臣以为,法部能够承当此任。”
魏征率先跳出来出声支持了,事实上,他也比较担心法部的官员在地方上太闲了,因为,大唐一年,所有上刑的官司加起来才两三千起,如果法部的构架全面完善的话,那么,光县级以上法官都有一千多人,平均到每个人头上,每年可能只能判到两起案子左右,而且,往后的治安情况可能会更加好,他法部的官员如果都是吃干饭的,那就是个笑话了。
对于这样的事情,基本没有谁找到什么合适的理由反对,反而,附议者比较多,起码法部,农部,礼部,等诸多部门都率先出声,表示赞同了,这么多人表示赞同,没有人反对,李世民自然就宣布通过了。
而且,李世民还就具体的事务,做了一些交待,法官不仅要在当地宣讲律法,朝廷政策,公布一些即时讯息,还要组织当地的百姓,对于实习生,乃至当政的官员,做民意投票。
民意投票的结果交由吏部,纳入官员政绩考核其中一项,所占比虽然不大,但也有占比,如果这一条是别人提出来的,朝堂上或许还有大臣反对,可这是皇帝提出来的,就没有人敢反对了,皇帝想要用百姓来监督官员,你拒绝监督,难道是要作奸犯科么?
当然,他们还有一个不反对的原因,那就是世家的官员宗族极为庞大,在他们所掌握的地盘,这个民意投票,完全是就他们的加分项啊!他们当然不会反对,这或许还能让他们更好的把持地方呢!
他们却没有想过,民意加分高,政绩高了,李世民肯定会将他们提拔外调的,去了外地,你还想保持民意支持,那就难了,必须得做实事才行。
吏部的考评制度,相较以往,也有巨大的改动,政绩不好就会贬,这些人一旦遭贬,想要在原籍做官的可能不会太大,贬官的时候几乎没的选择,肯定是到偏远的地方去。
孙享福的这个坑挖出来后,事情还不算完,他还当众将水路转运公司成立以后,具体对于当地经济有哪些方面的刺激讲了讲,基本就是他跟林豹和武士彟的说辞一样,几乎讲了一个时辰才算完。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