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生,即伏泉西汉的十六世祖伏胜,那位济南伏生,因宓字和伏字通用,伏姓也叫宓姓,其后子孙称宓姓。换言之,伏泉也可叫宓泉,不过几百年过去了,琅琊伏氏早已习惯用“伏”这个姓,而不用宓姓了。
伏泉闻之一愣,暗道这老家伙果然狡猾,又给自己挖坑。自己只是不信谶纬这种迷信的学术,可这董扶竟然直接又给自己扯到自己先祖伏羲创《河图》、《洛书》这两本数理玄学上去,用河图洛书里面的迷信玄学来反驳自己。
毕竟这个时代流传的谶纬之学,多数都含有河洛之学里面的玄学思想,甚至连官学的今文经学也为了附和河洛而改编过。西汉时的刘歆就以河图为八卦,以《尚书·洪范》为洛书,到了现在演变,汉代的纬书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以九六附会河洛之数。官方的教科书都如此附和,刻意为之,统治者的不断宣传,可想这谶纬之学对东汉的影响有多深。
没想到这董扶竟然抬出伏羲的河洛之学反击,伏泉诧异,反驳道:“茂安先生言过了,余先祖所创河洛之学,多以数理为主,谶纬一学多为后人妄语而已,岂可信之?”
“哦?”董扶应了一声,随即脸上带着莫名古怪道:“仆来时占星望气见到王气西往蜀地,又得占卜王气所应风姓之人乃天命无疑,其熹平元年似有起死回生之象,命星尽失,已然殒命,如今却生机续存,尽得杀伐王气,君侯可知为何?”
“起死回生!”伏泉脸露惊恐,大呼一声,声音太大,令得周围四散的人纷纷转头望来发生何事。
他真的是算出来的吗?还是胡言乱语的……无数想法涌现在伏泉脑海,自己附身来到汉末,不正如起死回生一样,难道汉代的谶纬之学真有那么神?
一时间,伏泉感觉自己来此后世的科学观三观尽毁,难道古人所展现的种种祥瑞异说都不是迷信洗脑吗?他突然想到自己能穿越而来,不也是对迷信之说最大的讽刺吗?
沉下心来,伏泉静静沉思,或许,世间真的有神灵作祟,或许,一切皆是虚妄,毕竟后世有许多科学解释不通的事情,那么多的奇妙物语等待后人去发现。本着自我安慰的原则,伏泉心中也为他不相信的事情找理由,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既然董扶这么说了,就这样应对吧。
“想是先生看错,世间岂有起死回生之事?”伏泉淡淡道,反正要他承认自己重生这事,那是千万不可能的,自己说出来,指不定要被古人当做怪物,什么火烧水淹的尽管招呼的消灭。
董扶点点头,并不言语,此刻的他也在思索自己所学的谶纬之学是不是有错,人死不能复生,这是常识。当年秦始皇、汉武帝都是何等英明神武之人,都为了追求长生之道,四处寻访灵丹妙药,却始终不得,直到驾崩,而自己面前之人却让他占的起死回生之象,这多么令人匪夷所思。
一阵清爽的秋风拂过,卷起众人的袖袍飞舞,董扶也不知自己想了多久,最终还是没想明白,索性留着回去再思索,今日他来还有正事。只见董扶正声问道:“巴郡百废待兴,万民需君侯劳碌,仆观君侯左右多为良将,文士却唯有王元泰一人,恐难为君侯分忧,君侯若治理巴郡,甚是艰难也。”
伏泉眼神一凛,这老家伙又在打什么注意,给自己送人吗?的确,自己现在身边合适的将帅很多,但唯独缺少良士。不是那种随处可招揽的掾属小吏,而是能为自己排忧解难,治理一地的智谋之士,想王谋这种人物正是自己需要的,可是却很难找到。
“泉本愚钝之人,难治地方,巴郡急需贤才理政,求茂安先生指点一二,以为驱使。”伏泉起身恭敬道。
不管了,管这董扶今日是为了何意,以他在益州的名望,肯定认识不少青年才俊,反正只要不是那种党人家族伏泉来者不拒,毕竟历史早就证明了,要在汉末乱世生存,人才真是不可缺少一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是如此,万里江山得之,却无良士治理,依旧是如此,人才永远是一个政治势力的核心基础。
捋了捋颏下的三绺苍白的长须,董扶一副悠闲自在的模样道:“蜀地才俊辈出,君侯莫需着急,仆认识几人皆有大才,倒是可为君侯举荐几人,以解君侯之忧。”
“谢过茂安先生!”伏泉大喜,起身行礼道。
第二百一十六章 荐才
若说后来三国,蜀汉何以以一州之地鼎力三足,在人口、土地等资源皆不如魏吴的情况下延续多年,靠得也就是人才。
这其中,蜀汉除了早期一路跟随刘备东奔西跑,忠心耿耿的北方各地的心腹派系,和后来刘备接手刘表政治遗产的荆州派系,以及入川夺益州时刘璋内部不断投靠的东州士派系,剩下的也就只有蜀汉后期大发异彩益州本土士人。
刘备死后,刘禅即位,随着时间流逝,刘备时期的四大派系除了益州派系,其他都逐渐消失,不是投降他国,就是因为各种原因死亡。诸葛亮凭着出色的内政能力维持蜀汉发展,除了本人的非凡的政治手腕外,就是靠着蜀地源源不断涌现的人才。
当然了,姑且不论后来蜀汉灭亡,益州本土派系各种投降或者坐视不理,毕竟大势已在,反抗又如何,汉本就不如魏,蜀地天险已破,即使蜀汉各地尚有数万兵马,但形势已然不可避免,最多也就是再坚持数年,他们观望投降又有何错?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