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兴汉灭清的狭隘民族主义,未参加。中途归国,在沪与章秋桐居寿昌里,与张溥泉、谢晓石创办国民
日报,主张实行彻底的德谟克拉西革命,反对专制。后参柏文蔚之幕,适辛亥革命,随柏氏任安徽教育司
长。民国二年,因反袁失败,亡命日本……。”见郭著:《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一○○页—北平人文书店
民国二十五年八月再版。据我记忆所及,他初时确是柏文费的主任秘书,后来是否兼任或改任安徽省的教
育司长,则未可知。
③《共产党月刊》在一九二○年十一月七导创刊,一共出了六期。
④ 蔡和森与陈独秀先生间的通信,似乎是在一九二一年二月间才开始。可能陈先生已先和其他留法勤
工俭学生有所联系,他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那时都在法国。我手边现在所有的材料,只有一九二一
年二月十一日蔡和森台法国所发给陈先生的信,以及陈先生同年八月一日的复信(见《独秀文存》卷下第
二九○页—第三○一页)。
⑤ 后来陈独秀曾和我谈到中共第一个小组在上海成立的情形,在这个小组正式成立的会上,每个参加
者都曾正式表示加入的意思,戴季陶则表示他与孙中山先生的深切关系,不能成为一个党员,并因此哭了
一场,因为他内心很相信共产主义,很多加入,但又不能如愿以偿。至于邵力子倒没有说这类的话就正式
加入了。
第二章 北京小组的组成
一九二○年八月底,我回到北京,即以兴奋的心情将和陈独秀先生谈话的经过告诉李大
钊先生。李先生略经考虑,即无保留的表示赞成。他指出目前的问题主要在于组织中国共产
党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但陈独秀先生对南方的情况比我们知道得更清楚,判断自也较为正
确,现在他既已实际展开活动,那末我们就应该一致进行。李先生相信我们现在起来组织中
国共产党,无论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的条件都较为具备,决不会再蹈辛亥革命时江亢虎等组织
中国社会党那样虎头蛇尾的覆辙①。他认为陈独秀先生和我在上海所拟议的要点都是切实可
行的,在北京可以依照着发动起来。我听了李先生这种肯定的反应后十分高兴,就说:“那
末,请根据你的意思回陈先生一封信罢!”
第二天李大钊先生表示赞成的信写好了,情词恳切而确定,我们共同签上了名字后寄出,
这就是我们组党工作中第一件重要文献。此后我们与陈独秀先生许多次的通信,都是我与李
先生共同签名的,内容多半是具体进行方法的商讨。
我们没有耽搁时间,立即开始活动。首先我们请北大一位讲师张申府同为发起人。他是
研究罗素哲学的,对马克思学说也曾公开表示赞成。他在一两个星期内就要启程到英国去留
学,我们这三个发起人在李先生的办公室里曾有过两次商谈,首先计划由张申府乘便在西欧
留学生中展开活动。可是学者气味很重的张申府并不是勇于实行的人,他到达英国即放弃了
他那发起人的责任,后来连党员名义也因此消失了。
李大钊先生和我在北京征集参加者时,标准不免过严。我的同学罗章龙和刘仁静两位时
马克思主义较有研究,由我接洽,他们欣然答应参加。李大钊先生和无政府主义者接洽,黄
凌霜、陈德荣、张伯根等五人也应允加入。
49/151
----------------------- Page 50-----------------------
《我的回忆》第一册
黄凌霜等五人都是北大学生,也是当时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当时北大同学中信仰无政
府主义的人比较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还要多些,也很活跃,办了定期刊物《民声周刊》,和
发行了一些小册子。那些无政府主义者当时似乎还不大知道俄国共产党压迫无政府主义者的
情形,故对俄国革命一直表示同情,也常发表与马克思主义者合作组成中国共产党的论调。
当李大钊先生邀约他们的时候,他们表示无政府主义者对无产阶级专政一点,虽抱有不同的
见解,但对无产阶级革命则是赞成的,因而他们也愿意参加进来。在李大钊先生和我看来,
中国革命运动离无产阶级专政还远得很,此时无政府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是可以不计较这
一分歧,共同在一个组织里面携手并进的。
九月中旬,中国共产党北京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就在李大钊先生的办公室里举行。到
会的共九人,除李大钊和我外,有罗章龙、刘仁静、黄凌霜、陈德荣、张伯根等。我们宣布
这一小组的正式成立。因为无政府主义者不愿有任何组织形式,这次会议没有主席,也没有
记录,首由李大钊说明发起的意义,再由我简略的报告在上海与陈独秀先生商谈的经过。与
会者一致表示赞成组党,并自愿为党员。那时上海小组所创办的《劳动者周刊》已经出版,
我们在会场上将创刊号发给大家看,这也是使会议生色的一件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