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党改组方案起草委员会,陈独秀先生便是其中之一。十一月十五日,孙先生又召集高级干
部会议,讨论九人起草委员会所拟订的改组方案,并推举胡汉民和汪精卫为改组宣言的起草
委员。一九二三年一月一日,国民党发表了第一次的改组宣陈独秀先生过去与国民党人士来
往较多,也与他们有过不少争执。他被孙中山先生指派为九委员之一,显系具有促进国共关
系的重要意义。但他一直以客卿自居,不愿对国民党内部问题多表示意见。后来,他又被中
共中央派到莫斯科为出席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中共代表,因而并没有参加改组方案的
最后制订工作。
在国民党方面,孙中山先生总是处于先知先觉的地位,他那时对联俄容共的政策,主张
最为坚决,兴致十分浓厚。但他的追随者们,并不同他一样,表面上虽然是一片附和,骨子
里却有不少的怀疑。国民党中的右倾与左倾思想同时存在,有的惧怕联俄容共,会招致列强
的反对,不利于国民党在政治上的发展;有的认为苏俄既有意与孙中山先生合作,就不应再
与北京政府谈甚么外交;有的认为联俄是可以的,容共则颇具危险性。种种疑虑,不一而足。
张继是国民党内当时联俄容共政策的积极支持者。
一九二二年十一月五日,他还带了孙中山先生致越飞的亲笔信,由上海到北京去与越飞
晤谈。但他主要是希望苏俄能经由外蒙给国民党以军火援助,仰国民党能在北方发动反北京
政府的军事行动。等到他从越飞方面确知他的计划一时无法实现时,他对联俄容共政策的热
心就开始冷淡下来了。
一九二三年初,越飞因回国道经上海转赴日本之便,在上海与孙中山先生数度晤谈,结
果公布了一九二三年一月二十六日的有名的孙、越联合宣言。
这个宣言主要确立了国民党政权与苏俄政府的关系,同时也是孙中山先生的胜利。越飞
同意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上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并表示完全支持孙先生的革命;这
些都是孙先生所衷心欢迎的。广东政局恰在这时发生变动,一月十五日陈炯明退往惠州,通
电下野,国民党人士正在兴高采烈地作重返广州的打算。孙、越宣言的公布,更足以壮其声
势。
已移往北京的中共中央,当时正忙于指导职工运动,不仅没有参预孙、越的谈判,而且
事前也毫无所闻。我们在报上读到这篇宣言之后,觉得其中“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
上均不能引用于中国”的措词,含有否定中共作用的意义;而且越飞和马林未得我们同意,
迳行作这种露骨的表示,也是不应当的。但我们本着关切国民党与苏俄能迅速建立友好关系
的心情,对这个宣言只看作是一个具有外交词令的文件,中共本身并不因此受到约束,因而
也毋庸表示反对。
这个宣言所起的作用确是不平凡,它在中国政局中无异坟下一枚炸弹,因为这宣言是由
苏俄驻北京的大使与北京政府的反对派领袖所共同发表的,这对北京政府自然是一个威胁。
103/151
----------------------- Page 104-----------------------
《我的回忆》第一册
尤其重要的是,快要重返广州的孙中山先生及其所领导的南方政府从此实施联俄政策,而且
还坚定了孙先生改组国民党和容共的决心,这就开始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新动向。
可是这个不平凡的宣言后来又成为国民党分共反共的依据,使中国革命遭受了莫大的祸
害。这也许是由于越飞承诺得太多了,事实上又不能做到。这也暴露了苏俄对外双重政策的
本性—主要是苏俄外交部与共产国际间的不尽一致。苏、国、共的三角关系虽有一个兴奋而
愉快的开始,结果却终于翻脸下场。
第六篇 国共合作的发展
第一章 二七罢工的失败
中共一直是在遭受压迫和反抗压迫中成长起来的。高举反帝国主义的旗帜的中共中央,
却寄存在上海租界里,租界当局自然不会坐视这枝嫩芽成长起来。它经常给予中共以严重的
打击,其压力也随着中共工作的发展而加强起来。一九二二年六月间,法租界捕房封闭了中
共发行书刊的机构—新青年书店。这年九月间,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刊在上海秘密出
版。它根据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定,宣传打倒帝国主义和打倒军阀。上海公共租界
的捕房严禁这刊物的印刷和发行,虽然这周刊仍不胫而走,销数日增;但中共中央为了这件
事,也遭受着不少的折磨和经济上的重大损失①。
同时,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上海总部又被封闭了,这无异取消了中共在上海一切公开活
动的机会。书记部一直保持着普通工会的面目,表面不带共产色彩,在上海合法存在着,由
于它支持一九二二年春香港海员的罢工,后来又负责召集全国第一次劳动大会,成为全国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