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工作。其余的委员多分赴各地指导工作。
“二七”失败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已不存在了,召集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的准备工
作,就成了我们职工运动委员会的中心任务;目标在于建立全国总工会,以统一全国工运的
领导。
此外,中共中央曾计议要增设军事部和农民运动委员会,但因无适当人选,搁置了一个
时期。在“五卅”以后,先成立军事部,由我兼任部长。农民运动委员会则迟至一九二六年
春才组织成立,这是后话。其他如妇女运动委员会等机构的组织与工作也都扩展了。社会主
义青年团在一九二五年二月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已改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人数扩
展至九千人,其中百分之三十为青年工人;此外则多系进步的知识分子,尤以青年学生为多。
它的中央组织与工作自然也同样的扩展了。
中共这许多中央机构在上海地下存在着,自然要注意保密,于是中共中央开始建立了“交
通”制度。各机构之间和各负责人员之间的联络,以及由外地来上海接洽工作者的招待、财
物的运送等,均由交通人员负责。中央秘书处的交通人员也就因之日渐增加起来,由数人增
至十数人乃至二三十人。
组织日益扩展的中共,在众民广土的中国,固然仍不过是一只“小麻雀”,但五脏确已俱
全;因之,它的革命雄心已勃勃然而兴了。当孙中山先生在世的时候,中共的首脑们总觉得
孙是老资格,须让他领先。现在孙已去世,而国民党右派正极活跃;马君武、冯自由等已另
行组织国民党同志俱乐部;于是中共中央认为革命的统一战线的建立,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
候了。
实现这种雄心的首要条件是中共自身力量的壮大。因此,中共中央及其地方组织都在积
极研究:如何征求党员、如何增强它的领导力量、如何统一工会的领导和扩大少共的组织等
等问题。当时中共广东区委会已有了军事部和农民运动委员会的组织,中共中央自愧不如,
急起直追,积极商讨如何在北方军队中展开活动,并将河南等地的红枪会转化为农民协会等
等。一般说来,中共这时奋斗的目标,是力图壮大自身,以增强其在国民革命中的份量。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共也产生了内部的困难。当时,中共内部政见的分歧虽然缩小了。
但在组织问题上,却滋生了纷扰。彭述之等要求继续扩大中共权力,主张中央集权。他们缺
乏实际工作的经验,往往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条,来为自己的主张辩护;指责一般实际工
作者忽视组织原则,保持着一种落后的“手工业式”的工作方法,不了解马列主义的理论,
而依据一些零碎的经验行事。
彭述之等这种见解在党内得到有力的支持。首先是陈独秀先生左袒其说。陈先生这时是
得心应手名符其实的“家长”,他没有了一九二四年五月扩大会议时那种愁眉苦脸的样子,而
且初期的反对党魁制的议论也听不见了,似是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成为无限权力的党魁。
此外多数留俄、留法归来的同志,如在中央秘书处工作的王若飞(留法)、组织部秘书尹宽(留
法)、少共书记任弼时(留苏)、上海区委书记王一飞(留苏)、上海区委组织部长罗觉(留苏)
6/185
----------------------- Page 158-----------------------
《我的回忆》第二册
等,都或多或少的附和彭述之的主张;而且他们也时常捧着陈独秀先生的招牌发号施令。
不同意彭述之这种见解的,则是党内大多数实际工作者,他们不赞成中央过份的集权;
主张党员在中央决定的原则之下,应有较多的活动自由。他们要求根据各地实况,来运用马
列主义的原则。他们指斥彭述之等是不懂实况的书生,只会背诵马列主义的教条,专拿“中
央指示”的大帽子来吓唬人。
中央委员中蔡和森、瞿秋白和我都支持后者的见解;尤其是我,常表示过份的中央集权,
会扼杀一般同志的活力,因而被视为“实际工作派”的首脑。当时李立三、刘少奇、邓中夏
等,与少共中央委员恽代英等以及众多的地方组织的同志,都或多或少的支持这种观点。
李立三尤其反对彭述之的作风。他是个热情奔放的汉子,只求工作实效,不惯组织的约
束。他所主管的上海工运工作也多采取速战速决的行动。对于工作方案,要经历上海区委、
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和中央工作会议屡次的商讨,许久才能解决,表示不耐烦。他老是以“急
待解决”为理由,要求举行联席会议或另行指定一个行动委员会来处理。他更不愿听那些马
列主义的说教,认为坐而论道只能贻误事机。他在上海工运中进行工作时不用说服的方法,
而采取强迫的手段。他认为根据实际情况的行动是最重要的,甚么“中央集权”、“一知半解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