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忆》第二册
存在。因此,这个小组织的案子,就不了了之。同时,“中大”著名的反米夫分子也先后转送
到其他的学校去了。如俞秀松、周达文、董亦湘等早已转送到列宁学院去;朱务善、左权、
蒋经国等,则转送到列宁格勒的军政大学去了。虽然如此,中大内反米夫的活动仍是继续不
已。
中大学生不断批评学校当局领导的不当。的确,这间年轻的学校,一切因陋就简。米夫
这班人,又缺乏办大学的经验。他们指责米夫不能改善学校状况,只知压抑自我批评,动辄
给批评者戴上一顶帽子,不说他们反党,便说他们是国民党分子等等。这些不满米夫的分子,
往往向共产国际及俄共监察委员会控告米夫。多数同学称陈绍禹等是“米夫的走狗”,只知当
翻译,拿高薪,借着米夫的势力,专门做小报告,打击同学。
中大所发生的事情,迅即成为米夫与中共代表团之间的一项主要争执。共产国际六次代
表大会以后,除我和瞿秋白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外,邓中夏、余飞代表中国工会为驻赤色
职工国际的代表,王若飞代表中国农会为驻农民国际的代表。我们这五个人,合组为一个中
共驻莫斯科的代表团。这个代表团对于米夫在中大的措施,曾一致表示不满。在米夫看来,
中大内部的事,应完全由任校长的他负责处理,中共代表团不应干涉。而中共代表团看来,.
中山大学学校当局,只应负教育方面的责任,关于学生的思想能力方面的甄别,和那些学生
应派回国担任何项工作等事项,则应由代表团考查处理。
中大是由多头管理的。从教育的体制方面说来,它属于苏联政府教育部所管辖。从党的
系统上说来,中大党员支部局,则属于俄共莫斯科市党委会下的一个区委所管辖。又因它是
为中共所办的大学,所以又要受共产国际中国部的指导。同时,学生多数是中共党员而不是
俄共党员,中共驻莫斯科的代表团,要去过问中大的事,共产国际与米夫都不能加以拒绝。
我和瞿秋白、王若飞都不愿多过问中大的事,也很少到中大去,以免卷入是非漩涡。邓
中夏与余飞两人却经常到中大去,在那里进行考察。因此,邓中夏与余飞曾与中大当局发生
过许多次的争执。主要的争执之点,是关于学生的甄别问题。如工人出身的李剑如、余笃三
等,领导过大部分学生,反对中大支部局的措施;在邓中夏余飞看来,他们都是好同志,而
学校当局,则认为他们是反党分子。在学校的壁报上,常有批评中共领导的文章,在邓中夏
余飞看来,是破坏中共领导威信的不应有的举动,而学校当局则认为这是正当的自我批评。
学生们也往往将我们代表团不满学校当局的话传播出去,发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事都
使米夫大伤脑筋。
九月间,共产国际东方部部长枯西宁似曾听到一些消息,和我谈到关于中共和中大的一
般问题。我向他表示:共产国际中国部部长和中大校长由米夫一人兼任,并不是件好事。因
为负责指导中共任务的人,最好不多参预中共内部的纠纷。而中大校长这一职务,却不能避
免这一点。因此有不少中国同志,认为米夫越权干涉中共的事。他听了我的话问道:你以为
甚么人来担任中国部的职责最好?我答:我简直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约在那个时候,瞿秋白向枯西宁提出撤换米夫的建议。他事先没有和我谈及,也不知道
我已和枯西宁交换过意见。枯西宁问他谁可继任中国部长,瞿秋白推举鲍罗庭。这些事后来
都给米夫知道了。他左右的人常讥笑瞿秋白与鲍罗庭的关系,认为他推荐鲍罗庭,根本违反
共产国际路线。同时,我们两人不满意米夫的控诉,曾大大加深米夫与中共代表团的隔阂。
米夫等虽对我不快意,但也觉得我在中国学生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当时各校的中国学生,
颇有不安于学习的心理,常要求改良学习状况,或要求派遣回国工作。米夫等有时只好请我
去向学生解释,我认为使学生安心学习是一件应做的事,因此,也乐于接受这种邀请。我常
常在晚间被送到郊外的军事学校,向中国学生们演说,我没有机会详问学生们的情况,只是
鼓励他们安心学习。
149/185
----------------------- Page 301-----------------------
《我的回忆》第二册
例如当时米夫曾集中中大大部分的女学生,办了一个看护训练班,而且安排在一间陆军
医院中实习。这个班,几乎不能再维持下去了;因为她们都不愿继续学习,请求回国工作。
当我到达这个训练班和她们四十几个学生举行会谈时,她们纷纷向我诉苦,大意是:没有教
材,没有教员,也没有翻译,根本不能学习,每天只是和女工一样,做些替病人洗伤口、倒
痰盂等工作。我知道这些女生中,有些是出自于国民党要人的家庭,或者在国内过惯了养尊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