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清宫的禁忌_诗梵【完结】(108)

  人们长期思考着:在古代,曾经处在世界先进行列的中国为什么落后了?为什么和西方国家拉开了愈来愈大的差距?政治家和学者们都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宗法家族的社会结构、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庞大人口的压力、封建传统文化的负担、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等等。人们不无道理地从各方面来解释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都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但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别似乎不仅仅是发展速度的快慢,而在文化特点、社会结构上存在深刻的差异。假如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将按照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从内容到形式将会和西方世界很不相同。譬如两列火车在两条轨道上行驶,各自奔向遥远的未来,我们不知道两条轨道将在何时何处会合交接。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历史作用就是使各个地区靠近起来,进入一个世界体系。就像马克思所说,它迫使各个国家和民族推行资本主义文明制度,按西方的面貌改铸全世界,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是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必然趋势。全世界或迟或早都发生了历史的转轨,即传统社会的动行机制,在外国侵略势力的撞击下发生改变,打破了常规和平衡,进入了动荡的斗争和变革之中,激发了自立自强的努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两个世界以来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转轨中的历史,中国封建社会走完了乾隆盛世的路程,随即与外国资本主义激烈冲突、备受欺凌、饱尝酸辛。一切斗争、探索、成功、失败都反映了转轨时的艰难。历史悠久的中国封建社会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维护的强大能力,在历史必须转轨时显示出巨大的惰性。它在和外部世界接触的早期就产生了自我隔离机制,实行严格的闭关政策,在中国的周围设置了一道防波的堤墙,阻挡着滔滔而来的世界文明潮流。本来,历史进展是十分复杂的,充满着可变性与多种选择的机会,而闭关政策的实施,使人们闭目塞聪,毫不了解外部世界,错过了许多次选择和转变的机会,推迟了社会发展,大大削弱了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并在世界历史舞台上进行竞争的能力。

  闭关政策的产生自有其深刻的根源。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结构和远离其他文明中心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相对独立、自我延续的深厚的中国古代文明,这一文明必然带有排他拒外的倾向。明代后期,西方殖民主义东进,大批传教士涌入中国,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书籍、仪器,这是继佛教之后,外来文化的第二次大规模输入。但东进的欧风还不可能吹越过高耸的封建峰峦而遍及中国大地。十八世纪的中国反而在日益靠近的世界潮流面前步步退却,更加严格地闭关锁国。康熙后期,由于礼仪问题引起清廷和天主教会之间的争论和冲突,雍正初年严禁传教活动,限制传教士来华,又限制中国商民出洋贸易、谋生。当历史提供抉择的重要时刻,中外关系被人为地阻绝,交往萎缩,关系冷却,阻碍了历史逐渐转轨的可能性。

  乾隆朝继承了前朝的政策,但限制措施逐渐严格,趋于周密。乾隆初年,对中外贸易的限制尚少,态度比较宽容,康熙时本有四口通商的规定,但几十年间,外国商船绝大多数开赴广州贸易,形成了固定的贸易路线和惯例。乾隆十二年(1747),西班牙商船到福建厦门贸易。当地官吏认为“吕宋(指西班牙)为天主教长,漳泉风俗浇漓。此等夷船终不宜使之源源而来,拟俟夷船回棹之日,善为慰遣,不使复来”。清廷却比较宽容,不同意地方官吏的意见。复示“此等贸易,原系定例准行,今若不令复来,殊非向来通商之意……慰遣之处,可以不必”[1]。可见当时清政府尚属开明,并无限制在一口通商的意向。

  不久以后,清廷的政策就发生摇摆,在这本书中提到一件值得注意的事实。乾隆二十年(1755),一些原在广州贸易的英国商船不堪广州行商和粤海关官吏的勒索,来到浙江宁波贸易,企图变更贸易路线,另开通商口岸。乾隆皇帝对此很犹豫,一方面他担心外国商人在浙江活动,“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另一方面,又无意用强硬手段,禁止贸易。他一度考虑在浙江开辟第二个通商口岸,“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之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例,用内务府司员设立海关,补授宁台道督理关务。约计该商等所获之利,在广在浙,轻重适均,则赴浙赴粤,皆可惟其所适”。[2]

  一口通商还是多口通商?这是摆在清政府面前的重大选择。如果允许浙江开埠,中英贸易由于更加接近茶、丝产地而获得发展,江浙富庶之区将被带动起来,广州的外贸垄断体制遭遇挑战,浙江和广东在招揽贸易方面将展开竞争,很可能会引起贸易规模和中外交往的迅速变化,产生有利的影响。可是乾隆在关键时刻,步步倒退,在一口通商和多口通商之间,在更加封闭和稍稍开放之间,选择的是前者,错误的选择,压倒了正确的选择。在这里,偶然性也施加一定的影响。由于要考虑浙江开埠的利弊,乾隆把原任两广总督杨应琚调任闽浙总督,要他对浙江通商进行调查。中英贸易长期在广州进行,形成了一个包括行商、粤海关监督、广东地方官员吏役在内的庞大的利益集团,他们垄断了对外贸易,得利其多,不愿使贸易转向浙江。杨应琚已任两广总督三年,正是对外贸易利益集团的主要代表。他以粤民生计和两省海防为理由,力陈浙江通商的弊害,“再四筹度,不便听其两省贸易。”乾隆帝接受他的建议,谕令“粤省地窄人稠,沿海居民,大半藉洋船谋生,不独洋行之二十六家而已。且虎门、黄埔,在在设有官兵,较之宁波之可以扬帆直至者,形势亦异,自以仍令赴粤贸易为正。……明岁赴浙之船,必当严行禁绝。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3]。这道谕旨加强了闭关措施,形成了今后将近一个世纪内一口通商的不变格局。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