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满族姓名的民族特征
历史上,在冠汉字姓之前,满族人的名字极具其民族文化特征。
1.以动物名称起名。
满族人尤其是早期满族人十分喜欢用各种动物名或动物身体的某个部位来给新生儿命名,这跟汉族人命名绝不相同。
有的汉族人仅给幼儿取乳名时,用动物名取名,如“狗儿、狗剩、马柱子”等小名。同时,给此儿取大名(或谓学名),而小名(乳名)仅在家中使用,由亲属的长辈人或成年人呼之。
满族人给儿童用动物名或动物某部位名命名,如清太祖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意为“野猪皮”,努尔哈赤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大儿子长成人后,能象森林中的野猪一样勇猛无敌,象野猪皮(厚,坚韧)一样坚韧不拔,耐穿耐磨。
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意是“小野猪”,另一弟弟雅尔哈齐,其意是“豹皮”。
努尔哈赤之子多尔衮,意思是“獾子”,孙子杜度,意思是“山鸠”。努尔哈赤孙子福临皇帝的长子名牛钮,意思是“眼珠”。清初正黄旗人舒穆禄氏楞格里,意思是“硕鼠”。
这些为新生儿取名的方式代表了女真人和清初满族人给孩子起名字的古老习俗,是满族人命名取氏的一种基本方式。
2.以普通物品名称起名。这种情况也不在少数。如阿苏,意思是“网”;哈尔哈,意思是“鞋帮”;博尔晋,意思是“马鞍头”;穆哈连,意思是“弹丸”;海兰,意思是“榆树”;博洛,意思是“凉帽”;布拉,意思是“荆棘”;费扬古,意思是“小指”;齐集,意思是“海参”;尼满,意思是“山羊”;阿库里,意思是“鱼皮衣”;鄂博,意思是“界标”等。
3.用数字起名。有两种情形,即一是用满族语的数字取名,一是用汉语的数字取名,这也是满族取名的习惯、方式和特征。如,雅兰地方正蓝旗人葛济勒氏之名伊拉奇,意思是“第三”;辉发地方正蓝旗人赫舒里氏之名伊拉奇,意思亦为“第三”;额赫库伦地方镶白旗人富察氏苏色,意思是“五十”;乾隆朝镶白旗人章佳氏那丹朱,意思是“七十”;长白山地方正白旗人钮祜禄氏乌云珠,意思是“九十”;哈达地方镶蓝旗包衣明安,意思是“一千”。在满族谱书中,以及《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可以查出许许多多这类用满语数字命名的人,说明满族有喜欢用数字命名的习俗。清代以后,有许多满族人又喜欢用汉语数名词取名字,从四十一到九十八,几乎每个数词都是许多人的名字。而最大的则是富察氏的“一百八十三”,此名字可能是满族人用汉语数字命名中数量最大的人名词,它是父母与祖父母四人年龄之和。
4.用形容词起名。满族人名中带有“阿”字的名字特别多,“阿”字相当于汉语中的“的”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和《八旗通志》及满族谱书中,人名尾带有“阿、布、额、格”等字的相当多,仅《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带“阿”字的名字大约有上千个,这是满族人名字的一个重要标志。
5.用动词使动性用法起名。以这种方式取名的多是早期满族人,如福州将军正蓝旗人富察氏之古尼音布,其名的汉语意是“使意志坚强”;镶红旗人瓜尔佳氏之伊里布,其名的汉语意是“使站起”;正白旗人之西喇布,其名的汉语意是“使继承”,等等。满族人用这种动词使动性用法取名的特征有三:一是由满语语音表达满语语意,二是用汉字转写时可写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形式的满族人名,三是名字中不包括姓氏。
6.满汉词素合成的满族人名。满汉词素结合式的满族人名,其特点是由两个汉字组成,一般是第一个字是汉语词素,第二个字是满语词素。这类名字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旗通志》及满族家谱中比较多。
7. 半汉化的满族人名。满族人名开始汉化时只按汉语汉字的意思来取名,后来姓与名也连用连写。
入关后,满族人取名即开始普遍汉化,而且从统治阶级、皇室首先开始。如清王朝定鼎北京后的第一代帝王福临,其名即是汉化,“福临”就是“洪福来临”的缩写。
满族人名汉化甚至可以追溯到清前侵占辽沈地区时期。其它满族贵族与平民百姓的满族名字在清中期以后逐渐汉化。如《伊尔根觉罗氏宗谱》,其始祖外木布于努尔哈赤时自长白山来归,其后裔第五世(约为康熙晚期至雍正初年)即以汉语取名:如秦太、永太。至第六世,汉语名渐多:保金、保龙、保虎、保德、明德、富成、保成、天印、富德、常德等,自第九世至今(第十四世)则全部是汉语名字。
二、满族姓氏的源起
满族姓氏的源流与变化,同满族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满族的氏族组织“穆昆”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八旗制度建立初期,一个穆昆编为一个牛录,人数较少的穆昆被编成半个牛录,较大的穆昆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牛录,牛录额真(即佐领)由穆昆达(穆昆达,满语,译成汉语为家族长,即族长)担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