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二十四小时,他们除了用望远镜、摄像机、全波段传感器等被动仪器消极地进行观测外,什么也没干。瓦西里?奥勒夫也抓紧时间对这块厚板的尺寸做尽可能精确的测量,然后把著名的1:4:9的比例推导到小数点后六位。“大哥”和T.M.A.-1形状完全相同——但前者长度大于两公里,因此体积比它的小兄弟要大了718倍。
这又是一个数字之谜。多年来,人们一直为1:4:9的比例争论不休——正好是头三个整数的平方。这不可能是偶然的。现在又出现了可供想象的另一个数字。
地球上的统计学家和唯数学论者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兴奋地开动电脑,竭力要将这个比例与自然界的基本常数联系起来——光速、质子与电子的质量比,微结构常数等等。他们很快就加入了数字命理学家、占星家和玄学家的大合唱,奢谈着大金字塔的高度、史前巨石圈的直径、纳斯卡高原线条的方位和角度、复活节岛的纬度,以及一大堆他们能据此得出有关未来的最惊人结论的其他数据。即使一位著名的华盛顿幽默家宣称,他计算出世界将于1999年12月31日终结——而现在所有人都知道那个时间早已成为过去,他们仍没有丝毫的沮丧和反省。
“大哥”似乎也没注意到刚刚成为它邻居的两艘飞船——甚至当他们小心地向它发射探测雷达波、或无线电脉冲时——他们曾希望,这种方式能激发某位有智能的聆听者以相同的方式予以答复。
毫无进展的两天过去了,飞船得到任务中心的允许,将距离拉近了一半。在五十公里开外,“大哥”看上去最大时比地球天空中的月亮还要大四倍——虽然会给人以深刻印象,却还不至于成为心理上的巨大负担,它还不能与尚比它大十倍的木星相提并论。而探险队的普遍心情已由戒惧谨慎变成了急不可待。
沃尔特?科诺几乎对每个人都说过了:“‘大哥’可能愿意再等上几百万年——我们却还要早点回家。”
《2010:太空救援》作者:[英] 阿瑟?克拉克
第二十四章 侦察与勘测
发现号带着三个可供宇航员轻松进行舱外作业的小宇宙舱离开了地球。其中一个在导致弗兰克?普尔死亡的意外事故中丢失——如果那是场意外的话。另一个载着大卫?鲍曼走完与“大哥”相会的最后一段航程,并与他分享了注定的命运。第三个则还在飞船的“车库”——分离组舱中。
这个宇宙舱少了一样重要元件——舱口盖。当时,哈尔拒绝打开分离组舱的大门,鲍曼指令长只得冒险穿过真空,从紧急过渡舱钻进飞船,将舱盖炸开。忙着其他更重要事情的鲍曼还没来得及对它实施遥控,它就被一阵空气冲击波炸出了几百公里。毫不奇怪,他从来没为需要更换丢失的舱口盖烦恼过。
现在三号宇宙舱(马克斯未作任何解释,就为它漆上了一个名字“尼娜”)正为另一次舱外作业进行准备。它还是缺少舱口盖,但这已并不重要,不会有任何人坐在那里面。
鲍曼的尽忠职守给他们带来意料不到的好运,如果不加以利用就太笨了。用“尼娜”作为自动探测器,就能不冒人员伤亡的风险在近距离内对“大哥”进行观察。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没人能排除存在吞噬飞船的反冲力的可能性。毕竟,以浩瀚宇宙的尺度衡量,五十公里的距离还不及一根头发丝的宽度。
由于多年疏于维护,“尼娜”看起来相当破旧。一直悬浮在失重状态中的尘埃覆盖了外表,曾一度洁白无瑕的外壳已变成橡皮筏般的灰色。当它慢慢加速离开飞船时,外面的操纵工具被巧妙地收拢了起来,瞪视着天空的卵形观察孔恰似一颗巨大的死鱼眼。“尼娜”看起来的确不象是人类派遣的一位出色使节,但那正是一个显著的优点。一名卑微的特使容易令人接受,它那小巧的尺寸和缓慢的速度都强调了它的使命富于和平色彩。有人建议它敞开双臂迎向“大哥”,但这个想法很快被否决了,因为几乎所有人都同意,他们如果看到“尼娜”伸出机械脚爪朝他们飞来,便会立即抱头逃命。
经过两小时的轻松飞行,“尼娜”在距那块巨大的矩形厚板一角一百米开外处停了下来。由于离得太近,感觉不到它的真正形状,电视摄像头传回的图像就象是从一个不知大小的黑色四面体顶上向下看。舱载仪器显示没有任何放射现象和磁场,“大哥”的表面什么都没有,只有它屈尊反射回的一点点阳光。
“尼娜”逗留五分钟后——这算是它的问候语,就象说声“喂,我来了!”——便开始向较小的一面的对角移动,接着是较大的一面,最后横越过最大的一面。它与“大哥”的距离始终保持着五十米左右,但偶尔也会只有五米之差。不论距离怎样变幻,“大哥”看起来都完全一样——平整光滑得毫无特征。远在任务还没完成之前,“大哥”就已变得惹人厌烦,两艘船的观众都已回去干各自的活儿,只是时不时瞟一眼监视器。
“就是这样,”当“尼娜”回到初始点时,沃尔特?科诺终于口出怨言,“我们可以把余生都浪费在这上面,却找不到任何东西。我该拿‘尼娜’怎么办——带她回家?”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