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族内部的事情,因为是皇帝可以控制的,尤其是三个亲王的传承,于国家没有大碍,萧如薰说用孩子的优秀程度来判断,那就这样判断好了,反正三个亲王也没有权力,他们的传承没什么所谓。
更关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萧如薰增强了皇帝对皇族的继承权的控制,并且通过此将皇族掌控在皇帝手里,使得旁系皇族永远不能威胁嫡系皇族的皇位传承,这是一种手段。
但是皇帝和天下家庭之间,立长立贤的问题却直接关系到国家权力和家产的传承,于国而言十分重要,于家而言也十分重要。
嫡长子继承制是为了确定一个名分,让嫡长子有天生的继承权,看起来是十分美好,可是自从周代礼崩乐坏之后,嫡长子继承制屡次被提及,却也屡次被破坏,嫡长子顺利继承家业帝位的,实在是不太多。
即使是在嫡长子继承制度之下,也依然免不了家大业大之家的后代们互相之间的争夺,立长立贤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千百年来的人们,从来没有人予以解决。
事实上也找不到更好的方法,萧如薰阅读了大量史料之后,明白了一个道理。
所谓嫡长子继承制,是一个规矩,一个为了成方圆而定下的规矩,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容更改的事实。
嫡长子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操纵,但是若是遵循立贤不立长的规定,就会产生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即所谓“贤”是什么?
贤明大家都喜欢,可何为贤明呢?
贤明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能以人的意志转移,爱民如子却优柔寡断,果断远谋却嗜血杀戮,怎么选?
越是重要的事,就越需要有明确、清晰、广泛的评判标准。
相比起含含糊糊的所谓贤明,立嫡立长要易于操作得多,而如果以贤明为标准,那么这种苗头只要一旦出现,很快就会有人开始钻这个空子,支持废立,投机钻营,营造出贤明的假象来争取利益。
贤明是可以伪装的,更是可以通过利益的交换来获取的。
一个皇子心怀天下,对待官员不留情,为了保护国家根本利益而愿意对官僚出手,即位以后清洗吸血的官僚,这样的人在官僚当中的名声自然不好,大家都认为他嗜血残暴,不能做皇帝。
而另一个皇子善于笼络人心,保护官僚集团的利益,官僚会说他不好吗?
百姓不识字,没有话语权。
于是“天下”肯定都说另一个皇子贤明,是古今第一贤明之人这种话都能说出来,那他登基之后,国家利益都被官僚吃光了,国家的根基就会受损。
那这个时候,如果立贤不立长,那就是保护官僚利益的皇子登基,国家就等着完蛋吧,皇权就等着被削弱吧,大政府就等着成为小政府失去天下吧。
一旦确立立贤不立长,朝政的中心就变了,什么平叛安民和边疆稳固,这些事都变得再也不重要了。
朝廷里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谁要来当太子,谁来继承着偌大的家产,大家的精力都在这上面,没人关注国家大事了。
历史上,此类纷争史不绝书,一旦产生这样的争执,那么到了最后,所谓的谁最“贤”其实关系已经不大,关键的问题在于天下形成了水火不容的派系,群臣各执立场,是非变得再不重要,利益当头。
大家都为了最后的胜利争的头破血流,已经武装起自己刺刀加身,恨不能将对方直接干掉证明自己是对的。
相比于立贤不立长,嫡长子继承制不容操作,不容置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中央军事学院
萧如薰在考虑这件事情的同时,也想到了诸如李世民和李隆基这种破坏嫡长子继承制的人的存在。
但是他发现这并没有什么所谓。
因为若真的有人破坏这个制度,那自然是拥有超强的实力,超强的实力都拥有了,还怕什么呢?
嫡长子继承制实际上也是实力继承制,你实力强,强到打破规矩,那你就继承吧,谁也管不了你,但若是没有强大的实力,就按照这个制度来,安安稳稳,大家都有一个标杆。
稳定是第一位的。
所以综合比起来,比起易于钻空子易于让官僚操作的立贤不立长,显然,嫡长子继承制对萧如薰的好处更大。
而且嫡长子继承制不是除了嫡长子之外其他的都没有,而是嫡长子继承部分家产和父亲的全部政治权益,其余诸子还是能分到家产的。
当然最重要的也是政治权益。
当然在皇帝权力无可动摇的时代,也就是当今,萧如薰想要立谁就可以立谁,但是他并不想给后世的皇位传承留下隐患。
于是,萧如薰依然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从自己的皇位到下面勋贵的传承,再到民间,大家继续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千古不变的规矩,这个维护社会稳定的规矩。
只有皇族三家出于便于掌控的目的而除外。
所以萧如薰在京师稳定之后就下令封自己的嫡长子萧振邦为皇太子,加封秦王,接到京城对群臣做出了表率。
从此,大臣们都知道了,皇帝还是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纷纷感觉很放松。
对于这一点一直比较担心的刘黄裳也放松了。
当初在皇极殿之外,萧如薰对他所说的对嫡长子继承制不满意的话他还记着,一直都在担心萧如薰万一看这个制度不爽所以决定废除这个制度,他到底是进谏还是不进谏。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