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慈烺看来原本历史中南明朝廷溃败、脆败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固然有内耗以及诸军阀不堪用的因素,但也有一点很致命,那就是缺乏战略纵深。
对南明来说,山东是一面最好的屏障,有了这面屏障可以大大减缓清军的推进速度。而如果一味固守江淮,明军便一点回旋的余地也没有了。
当然最好的局面是明军能够完整的守住山东防线,并给予满清重创。
满清人少,满洲全族人口不足百万,堪用的兵卒也就是十万左右。
这些可都是活生生的人,不是韭菜。割了一茬之后不会再长出来。
消耗满清的有生力量对大明的战略意义是极为重大的。
山东的棱堡、战壕、水师都是朱慈烺的心血,他希望这些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在实战开始之前任何人都无法完全预测到战争的走向会是怎样。
但朱慈烺作为天子,作为大明的掌舵人必须表现的泰然自若。
试问如果皇帝都慌了,底下的臣子还能踏踏实实做事吗?
“管他几路来,朕只要将士们坚守棱堡防线即可。”
朱慈烺对棱堡还是很有信心的,这种西式堡垒不但可以克制旧式攻城战术,还能大大减少火炮的威力。
要知道多尔衮手中的一张王牌就是孔有德的天佑军。
天佑军配备了大量的火炮。靠着这些火炮,清军轰开了太原、潼关的城门,兵不血刃的拿下了两座重镇。
上一次觉罗巴哈纳、石廷柱率部攻打德州之所以会惨败,一来是因为他们的轻敌,二来是因为缺乏攻城手段。
如果上一次攻打德州的清军中有天佑军,胜负真不好说。
可惜多尔衮不是未卜先知的穿越者,当时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对付李自成身上,这给了朱慈烺布局的时间。
现如今,山东已经不是一年前的山东了。
一条完整的棱堡防线位于几座重镇外围,清军若是想要攻打这些重镇必须先拿下这些棱堡。
而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陛下,这棱堡真有如此厉害吗?”
暖阁之中除了几个侍奉的宦官并无外人,故而路振飞敢于说出这种话。
若在朝会上,他还是要给皇帝留面子的。
“朕这么说吧,一座几百人驻守的棱堡,东虏便是投入十倍的兵力也不一定能够拿下来。”
朱慈烺十分清楚明军的优势所在,那就是善于守城。
若论野外作战能力,大部分的明军恐怕不敌满清八旗。但若是明军据城坚守,清军就抓瞎了。
清军破明军据守的办法一般有两个,一个是派细作混入城中,散步谣言趁乱打开城门,接应城外清军攻入城中。二是靠红衣大炮猛轰城门,霸王硬上弓。
而这两种策略朱慈烺都有了应对,他已经降旨给高杰、秦拱明以及神策军诸将,命他们严格筛查城中可疑之人,一经发现奸细就地处决。
至于红衣大炮更没啥可怕的了。德州这些城池或许怕红衣大炮,棱堡却不怕。
朱慈烺倒想看看清军尤其是孔有德等人看着棱堡无可奈何,挠头吃瘪的样子。
第二百六十八章 御驾亲征
朱慈烺第一时间将内厂军情司送来的情报发往山东,命山东诸将做好应战准备。
除了秦拱明部驻守德州外,高杰率领数万精兵进抵临清州。而一度驻扎在登莱的神策军诸营也提兵北上,驻防乐陵、海丰一线。
可以说整个山东北部被明军经营的如同铁桶一般,便是一只苍蝇也飞不进来。
便说神策军诸营,他们原本是供登莱巡抚张肯堂调遣的。但因为现在登莱水师还未成规模,无法从海上给予清军打击,故而他们还是选择增援乐陵、海丰,确保清军无机可乘。
其中陈留统领的天骑营、沈复统领的勇武营驻扎在乐陵,玄武营、骁果营则驻扎在海丰。
刘三水作为玄武营的一名士兵自然是跟随军队前往海丰驻防。在他看来海丰当然不算大城,但一些基本的设施都是齐全的。
当兵打仗天经地义,何况打的还是鞑子。
袍泽们都没有怨言,刘三水自然也不会有。
玄武营的高层将领有较大的变化,现在的营总是一位叫做韩渠的将军。别看这位韩将军只有三十来岁,可精通兵法,排兵布阵也很有心得。
而且他与骁果营的营总孙安年还曾经一起做过天子的近侍,由二人配合防守海丰城是再合适不过了。
海丰城外十里有十几座棱堡,棱堡之间用战壕连接。
这是海丰城的第一条防线,必须严防死守。
韩渠和孙安年一番商议后决定派出近半的兵力驻防在这一线。
玄武营是步兵营,骁果营却是炮兵营。步炮结合是圣天子一直强调的主体战术。
只是把笨重的八磅炮、十二磅炮挪到棱堡中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孙安年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指挥士兵们完成了这一任务。
虽说圣上和兵部十分推崇棱堡,但毕竟大伙儿此先从未在此据守过,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打鼓的。
好在他们的这一紧张情绪没有持续多久,就彻底消失了。
因为圣上率亲卫诸营亲自驾临山东指挥大战。
天子御驾亲征这种事情在大明的历史上并不罕见。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