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被御医救醒之后直是有着一种众叛亲离的感觉。
他现在还能指望谁,还能够相信谁?
仿佛天下人都在负他一般。
这次多尔衮是真的撑不住了。他一病不起,虽然还没有毙命但却是吊着一口气,随时可能归西。
清廷内部内忧外患,主张放弃关内返回关外的声音越来越大。
而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代善。
代善的性格老成持重,认为在当下的情况下退守关外是最合适的选择。
如果继续在关内死耗很可能被明军拖死耗死。
毕竟满洲女真是小族,拼消耗是不可能拼得过明军的。
但多尔衮却不同意。
他虽然重病在身却没有死,既然没有死就还得对大清负责。
如今天下的形势已经不是皇太极主政时了。
大清入关后,勇士们腐化的速度很快。
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当初清军之所以可以占据对明军作战的优势,就是因为能吃苦。
可入关之后他们过惯了酒池肉林的奢靡生活,现如今再让他们退回辽东苦寒之地是绝无可能了。
多尔衮十分清楚如果退回关外,据守辽东根本不可能守得住,无非是慢性死亡罢了。
所以他坚定主张在北直隶和明军决战。
如果胜了那还有翻盘的希望,如果败了那也许就是天意吧。
满洲人生长于马背之上,从来不知道怕字怎么写。
就让这一战来的猛烈些吧!
第五百三十八章 阿济格暴毙,多尔衮病亡
弘业三年三月十三,文安之出潼关,与忠贞营合兵攻打洛阳。
阿济格苦战不敌,败走怀庆府。只是如今卫辉府、彰德府在高杰部将手中,他无法通过此二府进入北直隶,只能转而入泽州,往太原方向逃窜。
只是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反正的大同总兵姜壤。
姜壤在反正之后并没有在大同多做停留,而是迅速地挥师南下占据了太原。
而阿济格要想去往真定府,必须途经太原。
现在的问题是阿济格想走,而姜壤拼命的想要把他留下。
一言不合自然开战。
阿济格的麾下精锐经过洛阳之战后已经只剩下两三万人。
而姜壤麾下兵力有十余万。
不过姜壤的兵都是绿营兵,阿济格的却是满洲铁骑。
故而虽然阿济格的军队人数处于绝对劣势,但真的打起来却不是势弱的一方。
不过姜壤也没有想过战胜阿济格,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阿济格拖住。
只要阿济格跑不掉,他就会有一份大大的功劳。反正总是需要流血的,姜壤不在乎。只要能够拿出一份有足够诚意的投名状,他相信明军方面还是会重新接纳他的。
阿济格如何不明白姜壤的心思,他越战越急,越战越气。文安之和堵胤锡如今已经在河南汇合,随时可能追至山西。
再这么拖下去他就真的跑不掉了。
万般急迫之下阿济格命令所有骑兵结成锥形阵准备突破姜壤的围攻。
姜壤却不甘心放跑阿济格这条大鱼,命令麾下士兵一轮轮的迎上前去,靠堆人命拖住他。
阿济格亲自率队冲锋,马刀砍得破了刃仍然突破不了包围。
阿济格觉得自己身边全是姜壤的人。这些人就像蝗虫一样嗡嗡的叫个不停。
“杀,杀,杀!”
阿济格发泄似的狂吼着。
姜壤这个畜生。自己待他不薄,他这狗奴才竟然想要反咬主子一口。
今日阿济格便是要死也得拉着姜壤陪葬。
阿济格不停冲杀着,手起刀落收割着性命。
但也许是他杀的太过兴奋,没有注意到迎面射来的一箭。
这一箭恰好射进了他的左眼。
饶是他浑身被甲胄覆盖,仍然躲不开这一箭。
阿济格当场毙命,滚落马下。
清军一时大乱。
阿济格是这支清军绝对的主心骨。如今主帅暴毙,清军霎时间变成了一片散沙。
他们只想着各自逃命,阵型却是乱到了极致。
姜壤直是窃喜不已。
他正愁无法拦住阿济格,不曾想阿济格竟然被流矢所杀。
这真的是天意啊。
……
……
天津,大沽口。
明军水师对着清军的堡垒一通猛轰。
清军虽然进行了还击,但无论是大炮数量还是质量都完全无法与明军相比。
他们这才明白原来明军之前的进攻只是试探性的,真正的猛攻来临时他们完全不是对手。
郑成功神情十分镇静。
他等这一刻等了太久,他曾经无数次设想过夺取大沽口时的场景,可当真这一刻真的来临时他却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激动。
仿佛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理所应当。
天津对于京畿的意义不言而喻。
天津失守,则京畿没有了最后一丝防护。
他训练这支水师训练了整整一年,从当初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到如今的兵将一心这其中付出了不知多少艰辛。
炮声隆隆,在郑成功听来是最为美妙的声音。
仿佛只有把天地撕碎才对得起他这些年的付出。
抢滩登陆无疑是最为困难的一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