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南明史_顾诚【完结】(104)

  已迟暮,顺治二年九月命其孙副总兵曹胤吉进表(见同上书,第一二八、一二九页),部下兵将多系明代

  南京世袭之军,没有多大战斗力。

  州攻武昌等地),都龟缩于后方,毫无进取之意。南明高官显爵的文恬武嬉,

  错过了最佳战机,直接导致了浙东的溃败和隆武政权的覆亡。

  第二节 隆武帝的政策和举措

  隆武朝廷和鲁监国政权都是在国内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形势下建

  立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抗清复明。由于鲁监国政权控制区太小,影响有限,

  这里着重叙述隆武朝廷的大政方针。

  第一,在总体战略上,弘光朝廷以“平寇”(即镇压农民起义)为主;

  隆武朝廷改为“御虏”(即抗清)为主。这自然是形势造成的,正如顺治二

  年十月清廷派遣的招抚江西孙之獬揭帖中所说:“福藩唤醒唐藩之迷,马士

  英唤醒黄道周之迷。”①奉行“联虏平寇”方针的弘光朝廷在南下清军铁骑的

  冲击下土崩瓦解,拥明势力终于认识到社稷存亡的主要威胁是满洲贵族建立

  的清朝。朱聿键能够洞察客观条件的变化,总结弘光覆亡、潞王降清的教训,

  不失时机地树立起抗清大旗,符合汉族百姓反对满洲贵族强制推行的剃发改

  制等民族压迫政策的愿望,毕竟是难能可贵的。他即位十天后,就诛杀清朝

  派来招降的使者马得厂,敕谕文武臣民曰:“朕今痛念祖陵,痛惜百姓。狂

  彝污我宗庙,害我子民,淫掠剃头,如在水火。朕今诛清使、旌忠臣外,誓

  择于八月十八日午时,朕亲统御御营中军平彝侯郑芝龙、御营左先锋定清侯

  郑鸿逵,统率六师,御驾亲征..”②这次亲征由于郑芝龙兄弟的阻挠,没有

  实现。朱聿键在基本政策上的转变,仍然值得称道。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

  是从隆武时期开始的。后来的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大顺、大西农民军的联明

  抗清,南明政权绝对延续不了近二十年之久。

  第二,朱聿键针对万历以来党争给国事带来的危害,提出了消除党争,

  “用舍公明”的方针。就任监国时,他亲自撰写了“缙绅”、“戎政”、“儒

  林”三篇《便览》。其中说:“盖国家之治,必文武和于上,始民兵和于下。

  不然,立败之道也。”“孤惟帝王之御世也,必本祖法而出治。治不独出于

  帝王,必与文武之贤者共之。始于得贤将相,终于得贤百职,四海兆民,方

  有信赖。民安则华强彝服矣。..帝王量大,则识必高。识高,必用舍公明。

  又何有乎东林、门户,魏党、马党之纷纷哉!呜呼,三党成,偏安矣;四党

  成,一隅矣!”下文说,他“监国闽省,创设有司,约率众而本己,官不备

  以惟人;焦劳昕夜,惟贤是求”①。同年八月二十七日,亲出考选推官策题云:

  “历代之受患,莫过于群臣朋党之最大。于今两京之覆,二帝之伤,皆此故

  也。..大明开天,党肇于神庙之季。东林、魏党;门户、马党,交激递变,

  而有如此之痛效矣。朕今志在荡平,尽去诸党之名,惟在廷严说谎之条,在

  外正贪婪之罚。..迩日在廷,似犹有不醒之迷,欲启水火之战,朕甚惧焉!

  何道可底太平大公,令文武真和衷而共济乎?..朕今亦曰:‘去寇易,去

  党难。’然党不去,寇不驱也,审矣。”②隆武二年(1646)正月,又在诏书

  中说:“此后真正魏党,亦与一概涤宽。但责后效,不计已往。盖中兴之时

  事,臣民悔过且与维新,况轻于此者乎!”③当时,弘光朝首辅马士英在浙东

  成了过街老鼠,日子很不好过,要求入仙霞关朝见。隆武帝内心里是欢迎他

  ① 《明清档案》第三册,A3—115 号。

  ② 《思文大纪》卷二。

  ① 《思文大纪》卷二。

  ② 《思文大纪》卷三。

  ③ 《思文大纪》卷四。

  的,郑芝龙同马士英关系较好,也主张收用马士英。可是,朝廷上许多文臣

  都表示强烈反对,礼部尚书黄锦、太常寺卿曹学佺等上疏力争。朱聿键只好

  下诏定士英为“罪辅”、“逆辅”,让他在江浙“图功自赎”④。对于弘光时

  依附马士英的杨文骢父子,朱聿键优加委任(主要原因是在唐、鲁争立中杨

  氏父子站在隆武朝廷一边)。隆武二年正月,在给杨文骢之子左都督杨鼎卿

  的诏书中特别转达了他对马士英的关切:“阁部臣马士英,朕必不负其捧主

  之心,在辅臣亦当痛悔其误陷圣安(弘光帝)之戾。诸臣万疏千章,岂夺朕

  心公论?”①可见,隆武帝在用人取舍上力戒门户之见,不咎既往,只要参与

  抗清就量才录用。在这一点上,不能不承认隆武帝的见识比那些以正人君子

  自命的东林—复社骨干人士要高超得多。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