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 查继佐《国寿录》卷三《余煌传》。
④ 林时对《荷牐丛谈》卷四《蠡城监国》。
① 参见顺治三年七月初六日浙闽总督张存仁、浙江巡抚肖起元联名奏报,《明清档案》第四册,A4—162
号;同日张存仁启本,《明清史料》甲编,第二本,第一六三页;李聿求《鲁之春秋》卷一。按,张存仁、
肖起元奏疏中说大学士张国维也曾“削发”投顺,但张国维在绍兴失守后不久自尽是毫无疑问的。
洋,忽炮反攻之仁,尽有其舟。”王之仁对黄斌卿的背信弃义痛恨不已,把
家属九十三人的乘舟凿沉,全部溺海而死,鲁监国颁发的敕印也投进大海,
自己留下一条大船。竖立旗帜,鼓吹张盖,直驶吴淞江口。当地清兵以为他
是前来投降的明朝高官,在六月二十八日送到松江府,吴淞总兵李成栋不敢
怠慢,立即转送南京②。王之仁见到招抚江南大学士洪承畴时,慷慨陈词,说
自己是“前朝大帅,国亡当死,恐葬于鲸鲵,身死不明,后世青史无所征信,
故来投见,欲死于明处耳!”洪承畴开初还希望他回心转意,以礼相待,婉
言劝他剃发投降。王之仁断然拒绝,大骂洪承畴“反面事仇,先帝赠若官,
立庙祠若、祭若,荫若子;若背义亡恩,操戈入室,平夷我陵寝,焚毁我宗
庙,若通天之罪,过李陵、卫律远矣”①。洪承畴羞愧满面,无地自容,下令
将他杀害。
清军进占浙东府县后,大学士张国维、督师兵部尚书余煌、礼部尚书陈
函辉、大理寺少卿陈潜夫等先后自杀。督师大学士朱大典据守金华,誓死不
降。博洛亲自统率满、汉军于六月二十三日从绍兴前往金华,二十六日把该
城四面包围。由于明军在朱大典指挥下凭城顽抗,博洛从杭州调来红衣大炮,
浙闽总督张存仁也奉命带兵参加攻城②。清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猛攻了二十
天,直到七月十六日金华才被攻破。朱大典带领家属和亲信将校来到火药局,
用绳索捆在火药桶上,点燃引线,轰然一声,壮烈成仁。朱大典在明末官场
上以贪婪著称,然而当民族危难之时他却破家纾难,体现了威武不能屈的气
节。清军进入金华,借口“民不顺命,因屠之”③,又炮制了一场惨绝人寰的
悲剧。
关于马士英的末路,诸书记载差异极大。大抵倾向于东林党的人都说他
同阮大铖一道投降了清朝,清军追杀隆武帝时在缴获的文书中发现了他降清
后给明方的表文,因而处斩。借以证明马士英先为奸臣,继为叛贼,死有余
辜①。然而,根据比较可信的材料,马士英并没有降清。清实录记载,顺治三
年六月二十日,“浙闽总督张存仁疏报:副将张国勋等进剿太湖逆贼,擒获
伪大学士马士英、长兴伯吴日生、主事倪曼青等。捷闻,令斩士英等,其有
功将士,所司察叙”②。蒋良骐《东华录》卷五载,顺治三年“六月,浙闽总
② 顺治三年七月吴淞总兵李成栋揭帖,见《明清档案》第四册,A4—208 号。按,翁洲老民《海东逸史》
卷七《王之仁传》、查继佐《鲁春秋》等书记王之仁封爵为宁国公;张岱《石匮书后集》卷四十二《王之
仁传》记丙戌三月“以功晋兴国公”,应以李成栋揭帖为准作兴国公。
① 《石匮书后集》卷四十二《王之仁传》。按,钱肃润《南忠记》《总兵王公传》记王之仁斥责洪承畴的
一段话痛快淋漓,但反复提及自己就义后将于九泉下与洪承畴之父相见。承畴父死于是年九月,王之仁的
就义据金钟《皇明末造录》卷上记为“八月十五日”;郑达《野史无文》卷十《张名振传》也记载王之仁
“八月十五日请死于雨花台之山下”。钱肃润的说法恐不可信。
② 顺治三年七月初六日浙江福建总督张存仁启本,见《明清史料》甲编,第二本,第一六三页。
③ 康熙二十二年《金华府志》卷二十五《祥异》附《历朝变乱》。按,道光三年《金华县志》卷十二《兵
燹》记清军攻破金华,前段文字与康熙府志所载相同,只是因屡兴文字狱,编撰者把屠城一句删掉。
① 华廷献《闽游月记》;钱秉镫《所知录》;温睿临《南疆逸史》等书说马士英降清后在福建延平黯淡滩
与阮大铖、方国安一道被清贝勒博洛所杀,甚至绘形绘声地说:“贝勒曰:我为天下诛贼臣。剥其皮而尸
之。”有人于该处亲见白骨一堆,即马士英、方国安父子,云云。其实,马士英直到被俘杀未曾入闽,阮
大铖降清后随军过浙闽交界的仙霞岭猝然病卒,也没有到延平之事。
② 《清世祖实录》卷二十六。按,清实录曾多次修改,从蒋氏《东华录》可以看出张存仁奏疏中写的是两
督张存仁疏报:副将张国勋进剿太湖逆贼,长兴伯吴日生、主事倪曼青俱被
获,伪大学士马士英潜遁新昌县山内,都统汉岱追至台州,士英属下总兵叶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