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率大军向山海关进发。随行的有明朝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晋王、秦
王和吴襄等人,这说明李自成仍希望通过君、亲之义招降吴三桂。然而,由
于吴三桂同清方勾结已成定局,招降的可能性不复存在了。
同李自成的麻痹大意相反,清廷统治者并不满足于占领辽东,随着明王
朝的急剧衰微,他们趁火打劫的野心迅速膨胀起来,初期是想同农民军瓜分
明帝国。皇太极去世前不久,对天下大势已作出了相当准确的判断,他说:
“以朕度之,明有必亡之兆。何以言之?彼流寇内讧,土贼蜂起,或百万,
或三四十万,攻城掠地,莫可止遏。明所恃者惟祖大寿之兵,并锦州、松山
之兵,及洪承畴所领各省援兵耳,今皆败亡已尽,即有召募新兵,亦仅可充
数,安能拒战?明之将卒,岂但不能敌我,反自行剽掠,自残人民,行赂朝
臣,诈为己功;朝臣专尚奸谗,蔽主耳目,私纳贿赂,罚及无罪,赏及无功。
以此观之,明之必亡昭然矣。”①在这以前,他命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为奉命
大将军统兵伐明时就曾指示:“如遇流寇,宜云尔等见明政紊乱,激而成变。
我国来征,亦正为此。以善言抚谕之。申戒士卒,勿误杀彼一二人,致与交
恶。”②由此可以窥知清廷早已处心积虑利用汉族内部阶级拼搏谋取渔翁之
利。1643 年八月皇太极病死,幼子福临即位,清廷实权落入摄政王多尔衮手
② 佘一元《哭李赤仙二律》诗序中说:“平西伯中途闻变,旋师山海,各官星散。”见光绪四年《临榆县
志》卷二十。
③ 光绪《临榆县志》卷九,《舆地编四·纪要》。
④ 光绪四年《临榆县志》卷二十,佘一元《哭李赤仙二律》序,其《述旧事诗五首》之三亦云:“仓库净
如洗,室家奔匿多。关辽五万众,庚癸呼如何?”
① 光绪四年《临榆县志》卷二十一,《事实编四·乡型下》,程儒珍《关门举义诸公记》。
① 《清太宗实录》卷六十五。
② 《清太宗实录》卷六十三。
中。次年正月,蒙古鄂尔多斯部落来告大顺军已经占领陕西③,多尔衮等立即
在正月二十七日派使者往陕北同大顺军联络,信中说:“大清国皇帝致书于
西据明地之诸帅:..兹者致书,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区
宇,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何如耳。惟速驰书使,倾怀以告,是诚至愿也。”
④大顺军榆林守将王良智收到来信时,李自成已亲统大军向北京推进。王良智
虽将清廷来信事报告了李自成,但大顺军领导人对清廷统治者急切于分享胜
利果实的企图并没有给以重视。
联络大顺军共同灭明的图谋既未达到,多尔衮等清廷统治者也决不肯放
过扩张自身利益的良机。这年三月,清廷决定大举伐明。出师之前,范文程
上书摄政诸王,指出明朝灭亡的大势已定,“窃惟成大业以垂休万世者此时,
失机会而贻悔将来者亦此时”。“盖以为明劲敌者我国也,抑则流寇也。正
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虽与明争天下,实与流寇角也”①。这就为多尔衮
等人用兵提供了总体战略方针。四月初,传来了大顺军攻克北京、明廷覆亡
的消息。多尔衮决定趁大顺军立脚未稳,迅速出兵。当时在清都沈阳的朝鲜
使者向本国报告说:“顷日九王(指多尔衮)闻中国本坐空虚,数日之内,
急聚兵马而行。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成败之判,在此一举。”
②四月初九日,清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统领满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汉军恭顺等
三王、续顺公兵,声炮起行”③。动员兵力之多连清方人士也说“前后兴师,
未有如今日之大举”④。清廷这次出兵同崇祯年间三次入口大不一样,战略目
的已由掠夺财物子女变为进取中原。因此,多尔衮接受范文程、洪承畴的建
议,严格约束军纪,规定“有抗拒者必加诛戮,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
财物,..军民秋毫无犯”⑤。进军路线则采纳了洪承畴的意见,准备由蓟州、
密云破边墙而入,避免顿兵山海关坚城之下。
四月十五日,清军行至翁后,意外地遇上了吴三桂的使者副将杨珅、游
击郭云龙,携带求援书信,内云:“三桂受国厚恩,悯斯民之罹难,拒守边
门,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王
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会,诚难再得之时也。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
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
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酧,不敢食言。”①多尔
衮当即决定改变进军路线,直趋山海关。他在回信中说:“伯虽向守辽东,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