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为敌,今亦勿因前故尚复怀疑。..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
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也。”
②很明显,吴三桂的信在措词上经过斟酌,以明朝孤臣的名义请求清方合兵共
讨农民军,尽管当时明朝廷并不存在,“裂地以酧”也不是他所能决定的,
③ 《清世祖实录》卷三。
④ 《明清史料》丙编,第一本,第八十九页。
① 缪荃孙《云自在龛笔记》所载有徐元文、韩菼跋文的范文程启本;参见《清世祖实录》卷四。
②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五十八。
③ 《清世祖实录》卷四。
④ 同②。
⑤ 同③。
① 《清世祖实录》卷四。
② 同上。
无非是为自己投靠清朝蒙上一层遮羞布而已。多尔衮洞察其心,直截了当地
以晋封藩王为诱饵,招降吴三桂。到吴三桂得知李自成亲统大顺军主力迫近
山海关,再次派郭云龙催促清军火速来援时,就请求多尔衮“速整虎旅,直
入山海”③。四月二十日,多尔衮接信知道形势紧迫,为了防止大顺军占领山
海关,下令兼程前进。次日,清军以一天二百里的速度急行军于当晚到达距
关城十里的地方驻营。这时,大顺军与吴三桂、高第部关、辽兵正在激战之
中。
为了明白山海关战役的胜负,分析一下参战各方兵力情况是必要的。大
顺军开赴山海关时留下了老弱兵员一万守北京,随李自成、刘宗敏前往平叛
的兵马大约为近十万名①;吴三桂、高第的关、辽兵合计约为五万;而清军当
时的全部兵力为十万②,除了摄政郑亲王济尔哈朗率领满、蒙八旗军队三分之
一留守沈阳一带外,多尔衮所统满、蒙、汉军队大约为七八万人。自然,在
三支军队中清军战斗力最强;吴三桂部是原明朝官军中的精锐;大顺军是自
1641 年(崇祯十四年)迅速扩展起来的队伍,大部分兵员素质不如清方,但
是,他们是一股新兴势力,纪律严明,富于朝气,不像明朝官军那样腐败。
由此可见,集结在北京地区的大顺军击破吴三桂、高第部原明朝关、辽兵是
绰有余裕的;很可能李自成入京之时调集的兵力也仅满足于此。而介于顺、
清之间的吴三桂部则具有举足轻重之势:降顺则李自成的兵力约为来犯之清
兵一倍,而且山海关要隘不致拱手让敌,即便在同清军作战中局部失利,大
顺政权可征调的增援兵力较清方要大得多;吴三桂叛投清方,双方兵力对比
和态势就颠倒过来,清、吴联军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大顺政权在政治、军
事上的失策,导致了山海关战役的失败和北京、畿辅、山东等地的易手。
四月十三日晨,大顺军由北京向山海关进发。行至三河县遇到了吴三桂
派来的使者,谎称吴三桂仍愿意投诚,请求缓师①。在这关键时刻,李自成又
一次受骗了,他派明朝降官密云巡抚王则尧以兵政府尚书的官衔去山海关同
吴三桂谈判,随即放慢了进军速度。从北京到山海关大约五天可达,大顺军
却在八天之后即四月二十日才进抵关西。这时,才知道王则尧已被拘押,吴
三桂和高第的军队在关内沿石河一线做好了作战准备,除了武力解决,没有
招降余地了。四月二十一日上午辰时(约为八时),山海关战役开始②。李自
成为了全歼关辽兵,防止吴三桂部被击败后引残部出关降清,作出用兵部署:
把主力放在石河西,另外派遣部分军队包抄至关内外,进攻山海关的东罗城、
西罗城、北翼城。双方激战一昼夜,到二十二日上午吴三桂军已有不支之势,
③ 同上。
① 大顺军出征山海关的兵马数各书记载相距甚大,清方档案和《清实录》都说是二十万人;有的史籍说只
有六万人。时山海关人佘一元《山海石河西义冢记》说战役中“凡杀数万人..然所杀间多胁从及近乡驱
迫供刍糗之民,非尽寇盗也”。见佘一元《潜沧集》卷三,又见康熙八年《山海关志》卷九。可见,清方
所记二十万除有夸大之处,还把大顺政权征发的民夫计算在内。
② 《大义觉迷录》卷一载雍正“上谕”说:“至世祖章皇帝入京师时,兵亦不过十万。夫以十万之众,而
服十五省之天下,岂人力所能强哉!..其时统领士卒者,即明之将弁;披坚执锐者,即明之甲兵也。”
① 光绪四年《临榆县志》卷十九,《事实编二·乡型上》记:“时议诈降缓贼,以待本朝大兵。”所派之
人为高选、李友松、谭邃寰、刘克望四生员、刘台山、黄镇庵二乡耆,参见同书卷二十一,《事实编四·乡
型下》及光绪《永平府志》卷六十五。
② 康熙八年《山海关志》卷五,《政事志·兵警》。
据守北翼城的一支吴军向大顺军投降③。吴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